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野生灵长类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关系探讨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47:35   

提 要 以安徽黄山旅游开发利用野生短尾猴资源实践为基础,探讨了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灵长类动物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灵长类 旅游开发 经济发展 保护 关系

分 类 中图法 Q981 F590

  我国的灵长类资源较为丰富,有 19 个种,约占世界灵长类种数的 1/10,在亚洲居第二位。这些灵长类资源,既构成了我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提出了保护它们的繁重任务——全部 19 个种均被列为国家一级(16 种)或二级(3 种)保护动物。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地方进行了野生灵长类的旅游开发,如广西龙虎山、贵州梵净山、安徽黄山、湖南张家界等。随着我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关措施的出台,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野生灵长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因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的优点,加之国内外日益升温的“旅游热”,已经或正成为有该类资源分布地方的首选开发项目之一。但是,在对野生灵长类进行长年人为投喂食物并接待游人参观、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由于干扰了原有的自然状态,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原有的野生习性,对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发展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尽量避免甚至根除因旅游开发对保护产生的消极影响,贯彻“保护与利用”并举的方针,提高野生灵长类保护的效果,是本文的宗旨。

1 灵长类动物作为旅游开发资源的特点

  灵长类(Primates)是高等哺乳动物,其大脑发达、四肢灵活、行动敏捷、模仿能力较强,与人类是近亲——在动物分类上灵长类与人类同属一个目,因而是一类独特的、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观赏资源。灵长类作为旅游观赏资源有以下特点:①有助于人类了解自身:许多高等灵长类(即通常所指的猴类和猿类)的社群结构和行为与人类相似,如群体有“首领”,成员之间有等级顺位差别;为适应群体生活,个体发展了许多礼仪行为和友好行为,如拥抱、呈臀、理毛等;雌性灵长类具有月经和月经周期的行为变化,等等,这些为我们从比较的角度了解人类自身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②有利于自然保护的教育与普及工作:自然环境中的灵长类毛色纯正、行为多样、活泼可爱,但由于它们大多生活在深山老林中,通常人们难以寻觅其踪影。通过建立一些野外观察点,让人们进入自然栖息地实地考察,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回归自然”的愿望,还可以增加他们对这些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好大自然的热情,在“寓教于乐”中受到自然保护的教育。③可以促进灵长类的就地保护:野生灵长类分布地区常有居民居住,长期以来因认识上的问题,当地居民大多认为保护这些动物是政府部门的事,与己没有太大关系,甚至有的还认为保护妨碍了他们的利用,形成居民抵触或消极对待保护的局面,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正是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不尽人意的原因所在。如果能合理地利用一些野生灵长类资源,使当地居民从中得到实惠,尝到一些甜头,认识到这些资源潜在的巨大价值,可能会提高对这些野生动物保护重要性的感性认识,从而变消极对待保护为积极参与保护。

2 旅游开发对灵长类的影响

  野生灵长类在原栖息地被旅游开发利用,因并未直接捕捉或猎杀,从理论上讲对个体和种群的生存不应有太大影响。但是,灵长类是不同于其它类群的动物,它们相对发达的新脑皮层使它们有较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产生一些新的行为。这样由于不科学或不严格的管理,在实际中会引发出新的问题,对猴群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我们曾对安徽黄山鱼鳞坑群短尾猴旅游开发前的 7 年和开发后的 2 年进行了定量的比较研究[1],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使该群数量增长减慢、婴猴的死亡率增加、雄性的换群频率下降、加快了猴群的分群和出现某些变态行为(如成年雄猴将婴猴咬伤或咬死等),我们从人工投喂方式、人为地限制猴群活动范围以及游人观猴行为等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的影响机制和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主要是人为管理上的原因造成。譬如,旅游开发后,为使游人能随时看到猴子以增加旅游收入,管理人员将猴群控制在饵场周围不足 3km2 的范围内活动(原巢区面积
为 7.7km2),这既是个体换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又是加快分群的主要原因[2],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定时观看使猴群有时间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再譬如,游人直接投喂自带的面包、苹果、巧克力等食物是导致攻击行为频率和攻击致伤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严禁游人直接投食、保持安静观察的规范化管理来消除。

3 灵长类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如何看待灵长类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问题,是事关旅游观光和自然保护事业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大事。长期以来,为满足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加快,导致包括灵长类在内的野生动物分布区日益缩小、数量急剧下降,曾经一度形成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相对立的认识。近十年来,特别是 1992 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来,人类又重新审视和评价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从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两者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3]。笔者认为:

3.1 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灵长类资源的保护,许多野生灵长类在原有栖息地消失或数量减少到不能自我繁殖更新的地步,旅游开发则失去了对象和基础,已经开发利用的种群也不可能保持长久。最近几十年,我国灵长类的分布区从北向南退缩,主要是因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忽视了保护的结果[1]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