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两栖纲》一节教学设计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7 07:55:27   

  

1 教学目标设计

1. 1 学生心理分析 初一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好动、好问、好学,对周围事物反应灵敏,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首先提供直接感知的对象,让他们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鲜明的表象;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主动思维,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以及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1. 2 教学内容分析两栖纲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中间类群,它们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许多特征,又获得了一系列陆生脊椎动物的特点,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脊椎动物的整个进化历程。

1. 3 编制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大纲,教材的各知识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理解变温动物的概念;掌握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了解保护青蛙的意义,树立“生物体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和进化观点。

(4)情性目标:通过录像,投影仪、挂图、标本等多种数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重点是青蛙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两栖纲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是青蛙的体循环和肺循环。

2 教学策略的设计

2 .1 教学模式流程图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图表展示阐明目标—观察分析落实双基—师生研讨启发思维—归纳总结强化目标。  在本节中,将教材化整为零,分步按流程图确立小的目标,逐一解决。

2 .2 教法、学法的设计

2 .2. 1 直观教学法:教学以生动逼真的青蛙画面展示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和理解。

2. 2. 2 观察比较法:通过鱼类和两栖类的观察对比,从而总结出学生自己的看法。

2. 2 .3 研讨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围绕指定的问题展开议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2. 2.4 谈话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感性经验或知识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及师生间交流进行教学。

2 .3 教学媒体设计

2. 3 .1 自制无图有声录像片:夜晚青蛙的鸣叫声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先声夺人”,只给声音不给图象,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心伴着青蛙的鸣叫声自然地引出本课课题。这节课无疑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 3 .2 自制有图无声录像片:青蛙的外部形态为了让学生掌握青蛙的外部形态适于两栖生活,我们制作了一段录像片,针对在小学自然课里学生学过有关的知识,片中没加解说词,给学生每人发一张“观察记录表”,制定小的目标,要求看完后填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2. 3. 3 投影片的设计利用投影片将图表展示,阐明观看皮肤外形的小目标。采用对比的手法,结合上面“青蛙外部形态”录像片,边观察边比较,创设信息交流的立体结构,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沟通,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成功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  

2. 3. 4 引入诗词,辛弃疾的《西江月》由于学生对青蛙的习性比较熟悉,能够顺利答出“青蛙生活在稻田、池塘边”、“它主要吃农作物的害虫”。我又引用了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欣赏之余,学生真正懂得了为什么禁止捕杀青蛙,从而自觉地去保护青蛙和它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点。

from:生物学杂志1999.01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