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第九章 神经调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小资料)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7 08:06:26   

  

小资料

  1.记忆的“信息流”:

  在我们的意识中,记忆是一个贮存、提取信息的过程。所以,记忆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们学习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有关研究,认为记忆可区分为若干类型,各类型之间存在“信息流”式的功能联系与转变。一般依记忆信息被保持的时间长短,将其区分为如下类型:

  ①瞬时记忆(也称感觉性记忆),指那些在实际感觉体验之后,仅能保留不到1、2秒钟的记忆。其特点是,可以在瞬间即被新的感觉信息取代而消失。但在大量这样的信息中,也会有少量信息被我们注意并筛选出来,经加工整合成有所关联的印象形式,从而可以转化为“短时记忆”。

  ②短时记忆(也称第一级记忆),是指那些能够保持数秒至1分钟的记忆。其特点是具有即时应用性,不必思索即可提取。可因不用而(或)易被新的信息输入取代消失。但也很容易因反复运用转化为长时记忆,后者则是一个容量极大的信息储备库。

  ③长时记忆,是指那些能够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不过这样的记忆也可因应用的反复(复习)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保留时间。不能及时复习、复习次数太少,只能持续几分钟或几天,常称之为“近期记忆”(或第二级记忆)。那些能够更长时间被保持,而且能很快被思索提取的记忆,可称为“持久记忆”(或第三级记忆)。

  由上述情况可知,记忆过程是一个生理的“信息流”式的思维加工过程,即可表示为:

  另外,研究也表明,记忆的信息是被思维功能系统不断加工、改造,并与个体识记信息前、后的经验建立各种联系的,在记忆的“信息流”形成时,原有记忆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说明,记忆还是主动的心理过程。

  2.睡眠的两种状态:

  很多研究都已发现,我们的睡眠过程中有两种生理状态的交替出现。

  开始入睡时,许多感觉中枢的反应性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和呼吸频率变慢、代谢率降低、骨胳肌松弛等变化。此时脑电图呈现慢波改变,所以叫慢波睡眠。

  过一段时间,各种感觉功能可进一步减退,以致较难唤醒,肌肉更为松弛,但可见到躯体局部抽动、眼球快速运动现象,还可出现呼吸频率、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脑血流和耗氧增加。此时脑电图呈现快波改变,所以叫快波睡眠,也叫异相睡眠。

  睡眠的全过程中,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约90~100分钟重复一次,慢波睡之后出现快波睡眠(5~30分钟)。这种交替在整个睡眠期间可反复转化约4~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持续时间逐渐延长。成年人在两种睡眠状态中都能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觉醒状态只能转入慢波睡眠。

  快波睡眠状态上如被唤醒,绝大多数人都会说他正在做梦。看来,做梦可以说是快波睡眠的生理特征之一。如果一个人连续几个晚上都在快波睡眠状态被唤醒,使他减少快波睡眠时间,则会使他感到烦躁、紧张。回到正常睡眠状态时,则快波睡眠时间会更长,以补偿前一阶段中快波睡眠的不足。可见,快波睡眠是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理过程。但有报道,病人在夜间心绞痛发作前常先做梦,梦中情绪激动,伴有呼吸、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以致心绞痛发作而觉醒。

  在人体还观察到,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也与睡眠状态有关。觉醒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较少,进入慢波睡眠后,生长激素分泌会明显升高,转入快波睡眠后,生长激素分泌又减少。

  更为有趣的是,在低等脊推动物,如鱼类、爬行类,没有发现快波睡眠。在系统发生上,鸟类出现快波睡眠,但只占全部睡眠时间的0.5%。而高等哺乳动物的快波睡眠时间可占全部睡眠的20%~30%。也就是说,在系统发生上快波睡眠是出现较晚的。但在个体发生中情况正好相反。一只新出生的小猫,一半时间清醒,另一半时间直接进入快波睡眠而没有慢波睡眠。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小猫才平均分为清醒、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三种状态。一个月之后,小猫的慢波睡眠时间才逐渐增加。人在婴儿时期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约各占一半,以后快波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到20岁左右快波睡眠下降到总睡眠时间的20%~30%。

  在人的一生中,约1/3的时间用于睡眠。这对于生长发育、精力和体能的恢复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因年龄、个人生活状况而不同。新生儿平均每天约睡16小时或更多,婴儿期睡眠时间逐渐缩减。儿童约睡9~12小时,成人睡眠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6~9小时。老年人睡眠时间约5~7小时。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