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心得体会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读书心得——佛法入世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9-03-08 09:01:18   

假期在家无意中翻出一本《近代中国思想史论》,大概是细心的母亲替我在旧书摊买的,全书分三编:古经新解,佛法入世,西潮东卷。我平素对佛学感兴趣,于是翻看了“佛法入世”,共四章:传统格局中的佛学,《仁学》与应用佛学,建立无神教,由佛返儒。今天终于读完了,收获颇多,于是想把书中内容转述一下,算做总结,与大家分享,随喜交流。
 

谭嗣同信佛是真诚的,以大乘华严宗“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信念行壮烈的牺牲之举。

章太炎与其说是主观信仰,不如说是理性选择。他以佛学之“无我”打破自我中心和个人主义来建立革命道德,以论证“法相之理”建立“无神教”,即打破自我中心,推翻一神往治,解除物质束缚,以阿赖耶识为本体的平等宗教,革命宗教。就此而言,章太炎才是真正的“应用佛学”。

后来梁漱溟,李叔同等都是在精神苦闷,意义失落的生命黯淡期学佛信佛的,他们都没有像谭,章那样导向具有社会意义的应用,而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生命境界。【www.ttshopping.net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梁漱溟学佛值青春年少,在《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变》中他展露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巨变,人文失范的时代的青年如何存在危机而遍访各家学说,最后认同佛学的心路历程,同谭,梁相似但没有把自己的体验推以解决社会问题,而是始终以自己的生存感受为核心,以生命问题为指南。梁漱溟的佛学思想理论意义价值不大,但鲜明地代表了近代佛学的另一走向:它依然不离世间,但限于个人信仰,梁后来的社会活动有大乘精神的支持,客观上和谭嗣同相通,但毕竟只是心理支撑而非政治理想,不能认为是“应用佛学”。

弘一法师曾吟“眼前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在浪漫的艺术生活后于20年代初出家,尽管他有“惟愿灵光普万方,抵挡垢滓扬芬芳”的普救情怀,但其“誓心稽首永皈依”却无社会功利内容。“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了生死大事。”。一个风流公子,文艺奇才躬行“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南山律宗,可见生死问题是多么紧张剧烈地纠缠着敏感的李叔同。 

而把人生意义的探索和革命理想的追求统一到佛学兴趣中的熊十力,他是在辛亥革命高潮过后走向佛门的,但这不是对革命理想放弃,而是要通过佛学实现人的革命以完善革命理想。他的新唯识论,把外向的应用佛学(入世佛学)拉回有关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等本体论思考,以建立为近代人“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主体性人生哲学。熊十力要在近代科学的挑战面前,重建返己返本的哲学本体论。熊深契空宗,把空宗哲学化为否定精神和负(“不能说”即冯友兰所言的形而上的负的方法),然后由佛反儒——以健行不息的《周易》反对寂静空虚的佛学,以“反求自己”放弃外在实体,“体用不二”,“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创生的特质,实际上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同时又主张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蒂。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雄十力重建儒学的本体论,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重建本体就是重建中国人文,为现代中国提供精神资源。我想,如果不受过多的中国言语的限制,他的哲学是完全可以和海德格尔的基本本题论对话的。

新唯识论尊生,彰有,健动,率性,人生的意义不在空寂静虚的涅磐,不在贪婪无尽地占有外物,而是在现实感性世界中不断创造,主动进取。它所弹奏的,是雄浑昂扬的人性颂歌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