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情感参与 发展思维——使学生变得更聪明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0:56:34   

  摘要:

  以《荷花》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情感资源、智力资源和实践资源。

  关键词:

  情感、资源、参与、思维空间、智力、能力、潜能

  语文是思维的“体操”,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不断地发展。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识字的具体语文环境,还提供了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园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通过对这些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下面以小学语文第六册23课《荷花》为例,浅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开发情感资源,调动情感参与,拓展思维空间。

  《荷花》是一篇写景散文,充满诗情画意的课文,它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把公园里的荷花描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在阅读时身临其境。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阅读操作,即:先用录音朗读或教师表情范读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运用学生的表情朗读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然后通过反复的诵读去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供的场景去想象,并通过想象去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中享受意境美、语言美的乐趣。如阅读第二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见到过的鲜花盛开时的情景,如学生经常见到的桃花、李花等。结合插图,也可让学生看其他荷花图片、或课件,抓住文章中描写荷花开放时的各种姿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一双巧手把荷花的三种姿态表演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教学时可用画与景点的区别,让学生用镜子里的图象与实际景物进行对比,理解画中的一切都是不会改变的,而实际景物能随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动,画只能看到形和色,而没有香味等,从而理解大自然的神奇。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教师应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在文章所酿造的氛围之中,随着文章的学习,将自己想象成自己也跟作者一样,变成的荷花池里的一朵白荷花,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花朵在风中随风飘浮的情境。从而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开发智力资源,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在教学时,要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文章的内涵。“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中一句看似很平常的句子。但其蕴含着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荷花高过荷叶,而且还表现了荷花强盛的生命力。……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能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挖掘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并向其它学科拓展。这对形成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究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世界,在阅读此段时可作如下操作:(1)探究式:第一自然段中隐藏着一些“为什么”,你能找出来吗?(2)激励式:“池塘里的荷花长得怎么样?谁能告诉老师?”,“如果你是荷花,小鱼会对你说什么话,你能说给大家听吗等。”(3)开放式:你能就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来考考老师吗?以上几种方式,目的都在于激励、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需要创造性地思考,提出问题需要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另外,一旦问题提出来后,又需要去解决。在这里,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操作,既是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又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三、开发学生的实践资源,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文实践。

  阅读的经验告诉我们,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不仅能使学生体悟文章的情感和思想,还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文运用的奥妙和规律。但是,有了这种体悟形成的语感基础和语言积累,如果不及时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这种积累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考虑到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积累和语文能力,必须充分利用一切课堂资源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让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这种境界是激发思维的最佳时期。创设问题情景“读一读,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就是这样一个课程资源。这既是学生课外生活的延伸(培养观察能力、激发想象力),又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切入口(将观察和想象的内容进行表述)。操作时可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或回忆)小鱼在池塘中自由自在活动,蜻蜓在树枝上停靠悠闲情境的自然现象,然后引导学生依照课文的表达形式加以表述。如:青蛙跳上荷叶对我说捉到多少害虫。小燕子飞过池塘说我长得多么漂亮等。在这里,有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有运用语文规律所进行的语文实践。

  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万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教他建筑。”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都是为了用不着讲,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到学校来,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聪明。”阅读教学如果仅仅是为了“识字”,那无疑只是交给学生一个“知识的行囊”,而只有充分开发教材的资源,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及时进行语文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变得更聪明。

  参考资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第六册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7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