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由“放风筝 ”引发的教师作用的思考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17:00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标准”认识的不断加深,师在课堂中如何发挥作用,一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传统的课堂过多的强调师的指导作用,忽视了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率总是不尽人意;可现在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虽然重视了生的主体意识,又忽略了师的引导作用,许多师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如何定位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师是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笔者以为语文课上,要想真正成为生“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师应该会“放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人们对如何放风筝颇有讲究,大凡风筝高手都有一套放风筝的诀窍。语文课堂是一片蔚蓝的天空,生的思维就是那五彩斑斓的风筝,如何使生的思维在自由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我想语文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善于借风
放风筝最难的就是如何让风筝在出手以后顺利地飞上天空。初者常常是风筝一出手就栽到了地上,有经验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借风。只有把握好风向、风速和出手时间,才能成功地将风筝送上天空。课堂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生思维积极性,一直是语文师苦苦求索的问题。传统的课堂往往是师在那里表演单口相声,生只不过是一群很守规矩的看客或听众而已,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生却常常无动于衷、收获甚微。因此语文师也要善于“借风”。
1、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畅通无阻,师既是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习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就整个习活动而言,师和生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对话、交流、碰撞,才有可能出现思想的火花。魏书生先生经常在外地借班上课,他总是在开始的时候用一定的时间想方设法拉近与生的距离,调动生求知的欲望,其目的就在于让生把他当成无所不谈的朋友,从而在下面的活动中,无所顾忌,有了这样的基础,他的课堂总是那样的鲜活、轻松、有效。
2、创设优良的课堂情境。人的思维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激发。现代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格局,完全可以根据的需要,合理的安排课桌的位置,尽量腾出较大的空间便于生展示自我,同时还可以借助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调动生的感官,激发生的情趣,使生能与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3、精心设计步骤和提问,循序渐进地启发生的思维。在过程中,内容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使每一个生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与他人合作得到较好的解决,而不仅仅是少数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每一只思维的风筝都能顺利的起飞。
二、精于收线
风筝在放飞过程中,受种种因素的影响,随时都会有坠落的可能,有经验的人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风筝,及时“收线”和“放线”,调整风筝的飞行姿势,使它乘风飞翔,遨游天空。课堂中,生的思维受内容、自身兴趣、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思维定势、思维真空等现象。这就要求师真正走进生的心灵,时刻把握生思维的动态,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生,积极思考,正确思考,解决问题。
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如一个问题提出后,生没有任何反应,课堂气氛沉闷;有时下一个问题已经提出,而少数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前一个问题上,甚至已游离于课堂之外,这些都会影响课堂的习效果。这时,老师就要会及时“收线”。因此,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密切关注,随时校正,正确引导。当问题提出而生毫无反应时,可能是问题的设计难度太大,也可能是师的表述欠明确,也可能是生现有的知识跟不上,找到原因,就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改变表述的方法,适当地补充知识。当发现生在课堂上“走神”时,可能是生对内容不感兴趣,也可能是生的思维发生了转移。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师适当地运用技巧,多抖一些“包袱”,以便提高生的兴趣,提醒生集中注意力,完成习任务。
三、乐于放线
由于生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因此课堂上对问题的理解角度、深度也不可能一样,于是,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争持不下的局面,或者是出现师意想不到的见解,对于一节课来说,出现这些情况实在是太难得了,这正表明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时刻,灵感往往由此产生。此时,我们不应该熟视无睹,坐失良机,应大胆的释放手中的线,让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