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要处理好课改中的若干关系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18:08   

    新一轮基础育课程改革正在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同时也要看到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前进的进程中,一些观念的问题常常困扰人们,有必要以两点论来进行分析。
  关于更新观念
  我们要更新的是陈旧、过时的育观念,而不是一切育观念。有些育观念如“有无类”、“相长”、“因材施”等等,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至今还是适用的,就应把它发扬光大;有些育观念如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只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就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有些育观念如“分数高、升率高就是质量高”,虽然成了许多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和家长的共识,但因为它不全面,就应加以更新。
  关于能力培养
  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积极态度的基础。因此,基础育不宜提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会知识”转移到“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提法是对的,但不能由此得出传授知识不重要的结论。不要把“会”与“会”对立起来。不能因知识更新快,就不重视生基础知识的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得快,越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当然这里指的不是过时的知识,而是不断更新的知识;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对人、对社会、对知识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
  关于主体性问题
  强调发挥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师的重要作用。今后,师的责任仍然很重大,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更高。不能把生主体性与师主导作用对立起来。而生的主体性在不同年龄和习阶段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和小阶段,生的自立能力还很有限,知识很有限,师的主导作用就很大。随着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逐步表现出来。主体性问题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不是育一家就能完全解决的。
  关于习模式
  课堂习的模式包括接受模式和发现模式。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二者往往相辅相承、结伴而行。习过程不可能全部由生的发现来完成,因为生在小和初中阶段,接受性习还是主要的。而一个人在一生中,即使识很渊博,也不能排除接受性习。不能把接受性习与注入式、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划等号。针对现行育的弊端而强调研究性、探究性习,并不排除接受性习的必要和重要。在一定意义上,研究性、探究性习是一种理念、原则和习方式,它应渗透于生的所有科、所有活动之中。现在把它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为研究性、探究性习的充分展开提供相对独立、有计划的习机会。当前在强调研究性、探究性习的同时,要着力改善接受性习,积极探索接受性习的新形式。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习方式,要因人、因时、因课制宜,不能一刀切。
  关于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不能只强调培养发散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共同运作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融合的产物,是人类左右大脑皮层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形成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必须在明确任务及问题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在复合思维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同时,发散思维的结果并不都是有意义的,必须进行复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于电脑与人脑
  我们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中的应用,但不能取代师的职能。师生交往中情感的交流以及它对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电脑无能为力的。如果只用电脑,就会带来文化生态危机。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不需要对一般的知识死记硬背了,但这不等于不要对记忆能力进行训练。有些定理、公式、名篇名句,还需要熟读背诵,以便感悟、掌握和应用。疱丁解牛式的语文把很多时间用于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并要求生去背这些东西,而不引导生去认真读课文,去感悟、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该讲的也不讲,只是一味让生阅读和背诵。
  关于课堂形式
  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满堂转”也不好。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课堂中强调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员全程参与还是部分人局部的参与。搞满堂问,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生穷于应付,又怎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师又怎能通过多问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对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