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24:00   

 

内容提要: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多媒体计算机和育网络的介入,为传统的语文模式和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尤其在以《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南,加大语文课程改革力度和深度方面,现代育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首先,为打破传统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师可利用多媒体平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发展语言,促进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疑难问题。其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习领域得以拓宽,提高了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再次,多媒体电手段的广泛运用,可以将情感和美感育寓于语文之中,使语文更具感染力。另外,计算机网络,提高了人机交互能力,促进了信息的双向流动,实现了一种尊重生差异的个性化,培养了生的创新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在内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尽管广大的语文师在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付出了许多辛勤的汗水,但近年来对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进行的各项调查表明,即便是高历的人才,在整体语文素质方面却是呈下降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语文的误区到底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迷惘的广大语文师指明了方向:“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观念和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陈至立在全国中小信息技术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习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在中小加快普及信息技术育,努力实现我国基础育的跨越式发展。”21世纪是现代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习、生活和工作之中。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产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多地进入育领域。在实际过程中,笔者的体会是: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优化语文课堂

一、打破传统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

生是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生既是一片有待开发的育资源,又是这一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我们应打破传统的“”的单一的、被动的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生的活动变成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发展语言。语言的运用表达是评价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在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用,以画面再现情境,训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如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的中,有一段描述狮子形态的文字。生对这一段描述的内容是极其陌生的,但师此时可以充分发挥电媒体的优势。我边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边引导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再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现一幅幅画面:有蹲坐在石柱上的狮子,有低着头的狮子,有偎依在母狮子怀里的小狮子,有被大狮子按在地上的小狮子……在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训练生练习说话。生在观察画面时,已有经验储备,按照课文中的“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句式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一来,既加深了理解,激发了想象,又发展了语言,有效地提高了生的语文能力。

2、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挖掘潜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生的创造潜能,促进生持续发展。” 多媒体从创设语文情境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具优势。它可以依据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我们平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文与画之间的关系。文作品诚然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的,但借助于图像把作品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年言”的效果,便于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例如,《西湖的“绿”》是一篇阅读课文,文辞优美。师利用多媒体让生感受到此处的迷人风光,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在生阅读的基础上,给生自主的权利,让他们画出自己最喜爱的词句,朗读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与同相互交流,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和感悟。然后抓住契机,通过大屏幕向生展示其他景点的图片,让生观察、讨论,合作习,运用积累到的词句练习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最后还可组织生以导游的身份利用大屏幕出示的画面,向大家介绍各景点的风光。这样既进行了语言和能力的训练,同时开发了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了生的持续发展。

3、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语文课本中有好多内容,由于生生活空间的狭窄,知识面不宽,再加上有些语言生不易理解而往往成为上的难点。而运用现代育媒体可以通过展现情景、模拟现象、叙述事实,成为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在《捞铁牛》一文的中,生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方法在认识上有些模糊。于是我让生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展开研究和讨论。生一方面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琢磨,一方面将各自理解画出的示意图反复比较,得出结论。在生利用展台汇报习成果时,我发现生的讨论确有成效,于是我抓住时机,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生演示捞铁牛的过程,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演示结束后,师提出疑问:“在当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生被激起了探求的欲望,再次组成探究小组展开研究和讨论,有些同会发现只需要四只大船,两船泥沙,就可以捞起铁牛,而有部分同不能理解,这时师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现场的演示,从而让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方法,同时会了科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拓宽习领域,在信息技术与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科的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所以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网络等现代化育媒体,为生提供广阔的习空间;同时,要积极发挥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他们运用现代育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我为六年级的生安排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根据高年级段在“综合性习”中提出的目标:“为解决与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让生自由组合成几个调查小组,到周围的相关部门(如居委会、环境监测局、环保局等)进行调查采访。他们除了进行调查采访、翻阅报刊等方式,还更多地利用了网上资源,进行收集、汇总、整理,有的写出了调查报告,有的办了小报,有的画了图表,还有的写了建议书,并借助多媒体的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展示本合作小组的调查成果。实践活动丰富了生的语言积累,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了创造能力。因此,生在现代育技术与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了语文实践能力。

三、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加强情感和美感育。

培养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的重要内容。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利用典型课例,有效地恰当地运用电手段,能使语文更具感染力。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生播放几个感人的片段: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英、法联军抢夺珍宝、火烧圆明园的过程……生看后无不深受震撼。于是,满怀激情的读书声在室里朗朗响起。从他们动情的朗读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四、尊重生的个性差异,培养生的创新精神。

阅读特别强调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和自主地位,认为“阅读是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师要珍视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生个性,培养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模式中,师们也很重视对生的因材施,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师生交流方式比较单一,个性化的习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而运用现代育技术手段进行,则可以加大实施的力度和深度,实现习的个性化。例如利用计算机网络,采用图文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可以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生在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习的内容、进度,进行自我调控,师也可通过服务器,了解生的习情况,进行因材施,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如在对《太阳》这一课进行计算机网络时:我向同们提供了相关网站、图片等资源,让生自主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编写读书汇报材料。同们可自行选择喜欢的、认为有价值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编写;编写过程中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字体、格式等,然后将完成的作品及时上传给老师。老师阅读后,对生的作品又及时地进行信息的反馈,或简短的鼓励,或巧妙的提示,或适度的修改。这种尊重生差异的个性化的,既发展了生的个性,又培养了生的创新精神。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