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让“小组讨论”落到实处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34:13   

 此文发表于《语文报》                          
                   戴志强   辽宁葫芦岛市连山区师进修校小部   125001

    时下,“小组讨论”已成为小诸多中的热点,甚至出现了上课必有“小组讨论”的现象,公开课更是甚之又甚。诚然,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更多的生参与活动,调动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素质育的主体参与思想,体现自主、合作的习方式。这一现象说明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已经融入师的观念之中,并且正逐步转化为者的实际行动,这本是件令人欣慰的好事。但是由于一些师在对小组习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和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所以实践中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反而影响了课堂质量和生能力的发展,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
如何让小组讨论习落到实处,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认识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小组讨论不应成为制造主体习热烈气氛的工具,不应成为公开课师用来调整自身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要从“一切为了生”的高度上去提高认识。
   “小组讨论”是指根据生的能力、性格等各方面因素,把若干名生组合在一起,为达到同一习目标,通过相互合作,而共同完成习任务的组织形式。它把生由传统班级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它既可促进生进行积极主动和创造性思维,也可增强习的动机,它使生由过去个体与个体的单独竞争式习中走出来,有助于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助于生形成合作观和群体创造意识,有助于培养生与他人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好形式、好方法。
    二、操作问题:
    ⑴ 防止“面面相觑,哑口无言”或是“各自为战,信口开河”
实际中经常出现上述两种现象。“小组讨论”开始,几名同却不知从何说起,由谁先说,于是你推我让,或是心不在焉,词不达意,有的甚至一言不发,结果白白浪费时间,这是其一;其二是讨论一开始,便各自滔滔不绝,说个不停,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或者两个人一起随便谈谈,说的内容与讨论问题并无关联。这两种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际上已蜕变成了生放松精神和拉近友谊的大好时机。
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建议者要在小组讨论的操作上作如下调整,即:“分派角色,适时轮换,任务分割,结果整合”,者在小组的构成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安排一名组织者,由其给每名组员分配任务,并且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组内角色,让每名生都有机会担任组中的不同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小组意见陈述者等等。同时,师应引导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共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指导他们如何在组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培养生在小组习中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为小组讨论顺利高效地进行奠定基础。
    ⑵ 提高所讨论问题“质量”。
    想使讨论富有成效,者所提出的“讨论题”,首先必须有讨论价值,另外必须引起生的兴趣。如果问题含量过小,一个人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就设有让大家共同讨论的必要。如果总是不能引起生的兴趣,则讨论中生热情不高,势必影响讨论的效果。这就要求者,必须在问题设计的“质”上下功夫,最好提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让生有话可说,真正起到调动生思维,促进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⑶ 减少讨论次数,增强一次讨论的时间量。
    有些课堂中,者让生讨论了四、五次,可谓“高潮迭起”,但每次讨论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实际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就“被迫”停止,让听课者感到遗憾。因此建议者,既然给了生讨论的自由,就应给足他们讨论的时间。(当然讨论的时间与“讨论”问题的难易适度有关。)但我想,对于那些真正能拓展生思维,锻炼生能力的“有价值”问题,让生去讨论10----15分钟,也是无可非议的。
    三、评价问题:
    在实际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讨论”结束后,者关心的往往是“讨论问题”的结果和答案,以此来评价习的质量,却很少提及“讨论得怎样?讨论中有什么现象或问题”等,殊不知,我们设计小组讨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训练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