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以新课标作指导,为新课程做准备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34:21   

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知识”三个方面提出段目标。
纵观《纲要》和各科的课程标准,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一方面是情感态度上的问题,要主动参与,乐于合作,乐于探究,另一方面才是习方法的问题,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去感悟、体验。如果只是把它单纯地作为习方法问题,那是认识上的以偏概全,在实践中将出现严重的失误。
二、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师在转变习中的作用
《基础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师要引导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习,促进生在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习。”《语文课程标准》、《数课程标准》、《科课程标准》、《思品与生活》都明确指出,师是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材,灵活各种策略,引导生自主、合作、探究习。概括各科课程标准,师的作用主要有:
1、激发、培养生的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激发生的习兴趣,培养生的习兴趣,注重培养生自主习的意识和习惯,为生创设良好的自主习环境。”《数课程标准》指出:“师应充分利用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生的习兴趣,让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知识。”《思品与生活》指出:“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习,身心健康地成长。”《科课程标准》指出:“科课的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师的言语动作要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习的结论……。”可见,激发和培养习兴趣,在转变习方式的过程中有多重要。
2、要尊重生个性差异,因材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尊重生的个性差异,鼓励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习方式。”《数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认识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使每个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品德与生活》指出:要“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科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儿童在科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3、根据科特点,引导生探究
科不同,探究方法也就不同,师的指导也要不同。语文科中的探究,是感悟和体验,师“应让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数中的探究,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活动过程,初步会从数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师“要紧密联系生的生活实际,从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生通过数活动,掌握基本的数知识的技能,初步会从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的兴趣,以及好数的愿望。”思品课中的探究,主要指在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中形成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的捕捉有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挥,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科育,生主要是习科探究,师要“引导儿童自己得出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尤其要避免在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生”。
此外,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生个体的自主习为前提,没有生个体的充分的自主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谈起。无论是自主习、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习要有生的主动性。
三、渗透课程标准精神,改进现行材的
中“渗透课标精神,转变生的习方式”,不是好高鹜远,而是面向实际,适当超前,以“改变生的习方式”为抓手,改进现行材的。为此,强调以下几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