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34:27   

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福建省安溪县城关三小 谢冬梅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育课程,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告诉了我们培养生的实践能力是语文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怎样培养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我认为:
一、以平等对话的情感心态贯穿课堂的始终,让生喜欢实践。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是,我们当前的课堂却普遍存在着:在功利主义驱使下,失去了一些最不该失去的对生的爱心、关怀、理解。因此我们要以平等对话的情感心态填平师生间业已形成的情感沟堑,营造一个‘实践的乐园’,只有这样,培养生的实践能力才有“供程序运作的良好平台”。
首先,我们应树立起课堂的新理念:即课堂应是师与生、师与文本、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中进行。离开了这一理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在课堂中,师必须是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那些只有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是假”(余文森授语)。
第三,既然是对话,对话双方就必须是平等的,互相尊重。师的角色也因此必须“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中国育报》“基础育版”文章)。
我很欣赏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主持人,我以为“以平等对话的心态贯穿课堂的始终”就需要像他这样的角色。
二、以母语内化的习规律安排课堂的结构,让生大量实践。
“母语的内化必须从生的实际出发,它更强调大量的实践。”(语言家克拉申)。《标准》在实施建议里也指出:“不应以师的分析来代替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课堂中,要遵循母语内化的习规律,安排课堂结构。只有这样,培养生的实践能力才有“供展翅翱翔的有力翅膀”。
1、读书自悟——课堂主体化。生只有大量的读书实践活动才能好母语。如:于永正在《全神贯注》时,安排了四次读书,第一次读书的目的是让生读懂大概内容;第二次读书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生读了两遍,目的是让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三次是指名汇报读书,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目的是指导生将书读得更顺畅;第四次是读书比赛,比赛前先让各组讨论怎样读,然后是各习小组读书基础差的同比赛和各习小组读得好的同与老师比赛。至此,生读了七八遍书,大多数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正是充分考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联系实际——课堂生活化。“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把生的所的东西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去,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师要善于捕捉生生活的结合点。如于永正在阅读《狐假虎威》,指导用“管理”造句时,先问“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让生找出后读几遍;然后问:咱们班张明是干什么的?知道吗?引导生用“管理”一词造句;最后问:你妈妈当会计是干什么的,知道吗?说说试试……这样引导,能有效地沟通语文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
第三、语言表达——课堂尝试化。语文实践能力只能依靠个体在语言表达实践活动中习得,不能在个体之间直接传递。如:《买文具》(第三册)一课,可先布置生逛商店,了解文具的种类、形状、颜色、用途等,买文具时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际。课上,先引导生议一议售货员是怎样与顾客交谈,怎样推销商品的;再让生有的扮“顾客”,有的扮“售货员”,买卖双方畅所欲言。最后,在同桌互述、小组演练的基础上,进行“买文具”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落实了《标准》关于“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校和社区等育资源”的建议,为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尝试运用的良好机会。
三、以主动探究的个性习提升课堂的意义,让会实践。
《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要注重培养生自主习的意识和习惯,为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