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个性体验和批文感悟需整合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3:18:54   

海宁市紫微小  许晗峰

【课例一《万里长城》】

师:请同们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万里长城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自由读全文后,全班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课文的第2段具体写了万里长城的气魄雄伟,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从中体会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读第2自然段)

(组织全班生交流)

师:让我们欣赏欣赏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吧!(课件呈现万里长城的多幅图片,激发生的热爱之情)

师: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假如你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记者,一位双腿瘫痪的残疾人,登上了长城,你又会说些什么呢?(引导生想像说话)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第3、4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段话中,哪些地方深深地激发了你对长城的崇敬之情,划出有关句子,想想为什么。

课件播放长城的视频,引导生谈观后的内心感受)

师:同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反思】

这个例的过程,其优点显而易见:非常注重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等等。通过本课生在自主的开放的习方式的引导下,知道万里长城的特点,领略了万里长城的风光,也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接受了一次形象的思想育,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了。然而,细细想来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我不否认现代化的多媒体的手段和想象补白在中的作用,相反这些正是我们老师充分利用语文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材的体现。但是,我们创造性地使用了材,是不是可以抛弃了我们现有的文本了呢?长城的图片是美的,但文本中的语言不也满载着长城的雄伟的气魄吗?我们不能因为追求“生本”而天马行空地放弃文本的利用。为什么不借助这些语言的品味运用积累,再辅以多媒体的手段,使生的言语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呢?

【课例二《燕子过海》】

前几日,听了我校汪英老师上《燕子过海》,我觉得有一个环节甚是精彩:

师:今天风和日丽,风平浪静,正是我们过海的好日子,小燕子们我们飞啊飞。(燕子飞翔)

师:不好!起风了——风越来越大——啊,下雨了,我们赶紧飞呀!

生此时迅速而有力地闪动着“翅膀”)

师:啊,前面有个浪头——啊,闪电,打雷了!”

生都“哇哇”直叫,“翅膀”甩得更迅速更有力了,大约飞了二分钟。)

师:“看,前面有只船”(生赶紧扑在桌子上)

师:“燕子们,你们刚才为什么不慢慢地落下来?为什么不好好站着而是伏在甲板上呢?(生说说体会)

师:你们才飞了二分钟,就觉得累了,可燕子是不分昼夜地飞,多么辛苦啊!你能读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演、说、找、议、读等训练,让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听说读写诸方面都得到了训练。特别是老师采访中设计的问题匠心独具,巧妙之极:既让生感悟到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并通过个体语言表达出来;更妙的是把训练融合在其中。“飞下来”和“落下来”,“站着”和“伏着”的词语比较训练不露痕迹,天衣无缝,让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者用词表达之精妙,品味到语言之韵味,促进了对语言的消化和吸收。这样就把语言的习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与披文悟意,披文入情熔为一炉。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促进了语言的习和运用,语言的习和运用又深化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