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积极尝试探究学习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3:27:29   

无锡市东亭中心小周新力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习,探究性习是指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活动。这是中西方育领域“相向运动”中引进的一种习方式。它对我国生赶超西方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尝试探究性习,不只是局限于语文科。所有科都可让生用探究的方式进行习。只要老师善于指导,探究性习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尝试探究性习呢?

一、       激发探究兴趣,调动全员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一旦对某类事物、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的参与、研究热情就会产生。育是面向全体生的,若一个班中只有少量生有探究的热情,这不能说是成功的育。所以要尽量激发全体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在活动课程中,要尊重生的兴趣个性。活动课程不同于科课程,它没有像科课程中的“应知应会”这一基本要求。老师在活动课程的指导上要把握兴趣个性的差异。有成就的科家都具有强烈的兴趣个性,如达尔文小时候对动植物感兴趣,进而在这方面钻研,最终成为生物家。所以老师要做生的知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个性,从而因人指导。如有些生,(特别是男生)喜欢拼装散件式玩具,有些生(大多是女生)则迷恋布娃娃或折纸剪纸。根据生们不同的兴趣个性,老师可在班上进行复式育,散件拼装玩具都有拼装示意图,师可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或分组合作,或单独操作,启发生装配出示意图上没有出现的模型;对喜欢布娃娃的女生,可指导他们为布娃娃设计服装,把布娃娃打扮得比原来的还漂亮。

生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愿意反复探究,以寻求最佳的效果。“探究”并非要求生去研究深奥的知识,而是让他们经常产生一些探究的欲望。上述例子,虽属“小打小闹”,但生的探究兴趣得到了激发,并且基本做到了全员参与。

二、提供探究机会,引入探究之路。

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各类科都应渗透探究式的习方式,各任课师要培养生敢想敢说的探究精神。这样才能有助于生在习上、生活上遇到问题时会作深入的思考,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三年级“科材中《生命离不开水》一文,要求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和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师稍微点拨,生们就用手挤,用衬板压,有的把菜放在空罐盒中捣。他们亲自动手,探究出等量食物(我们全选用蔬菜)不同的含水量。在课堂小结时,生们纷纷发言,有一位生说:“我了这一课,今后炒的菜肯定比以前炒的好吃了,因为过去我不懂得蔬菜不同的含水量,只要炒菜我就加水,结果有的菜有近半碗水。”

再如过语文材《只有一个地球》后,让生查查校周围环境的状况,探究近几年环境变化的原因。通过调查,他们了解到我校新建时自然环境很好,四周都是田野,但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三面都被工厂包围了。植物少了,运输车辆多了,课桌上灰尘自然就多了。生们对亲身的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同时也会了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保持探究热情,形成探究习惯。

引导生探究事物不是短期行为,而应当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如果像搞运动一样,一阵风吹过就结束,生燃起的探究之火也许会渐渐熄灭,我们的民族创新意识也就永远落后于别人。所以,作为育工作者,要设法保持生的探究兴趣,最终让生形成自觉探究的习惯。

根据小生大多有好奇心这一的特点,来保持生的探究兴趣是最有效的办法。小生对那些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动机,这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提出各种问题,头脑中装着许多不解之迷,这是非常宝贵的。作为师,应该引导他们由好奇到探究。

习了自然课本中《保温瓶》一课的课间,同们将课堂上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我听到几个生在辩论谁的被窝保温,他们明显分成两派,一派床上垫着海绵垫子,另一派床上垫着棉胎,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被窝温暖,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就引导他们设法拿出证据来证明棉胎和海绵的不同保暖性。有位生在两只盐水瓶中分别装上了等量等温的热水,然后分别各用一层棉胎和海绵裹住瓶子,过了一定的时间取出瓶子,用口腔温度计同时测量温度。结果,用棉胎裹的瓶子里的水温高于另一只瓶子。第二天他把这一实践经过和结论告诉大家后,另一派生心服口服了。

习、生活都离不开探究,长大了在工作中也需要探究,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能面向未来。师们要细心呵护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保持探究的欲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