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不要让课堂“涛声依旧”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3:32:01   

襄樊市襄城实验小  张德兰

走进任何一所校,你都能感受到或浓或淡的课程改革的气息;随意采访一位师,也能谈出诸如“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的新理念。表面上看,新课程已深入人心,实际上呢?《中国育报》记者在全国各地许多校采访、座谈后,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课程标准是新的,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涛声依旧。”一个“涛声依旧”透出了

新课程改革中的艰难与无奈。

我们知道,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师的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理念到实践之间要经过一个艰

难的转化历程。在这次课改中,国家拨出巨额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层层培训,使我们广大师接受了新的理念。然而,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师的素质。要把

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认同是远远不够的。师必须将理念放在实践中去感悟、消化,最终内化吸收。西方有一句名言:“打铁才能成为铁匠”,换言之,师只有将新课程理念

落实到课堂实践中,才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首先,师要转换角色,努力做一个反思者。

在新课程中,师的嘴不再是知识的源泉,生的头脑也不是知识的水桶,师生不是碗和桶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情感交流的关系,是信息沟通的关系。因而,每上完一节课,

师就应及时总结:这节课我尊重生的主体地位了吗?我和生是在平等交流吗?我的哪些细节体现了课改理念?如若是否定的回答,则要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这样善于总结、勇于反思,才能唱好风格各异的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其次,师要转变方式,努力做一个实践者。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改变生的习方式,必须要改变师的方式。师要通过课程改革,让生由被动的接受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习。但要防止走极端,不能一提“自主、合作、探究”,就把这六个字当作万用标签到处贴。要避免“应景式”的合作习,追求热闹的探究习,流于形式的自主习。

    新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正像叶澜授讲的那样:“在新课堂里的师与生,他们不只是在,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