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教师示范,由读入写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3:36:21   

    ——古诗词鉴赏教学例谈
    大纲要求高中生应“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代诗歌,因此,几乎每年 高考都有古代诗歌理解鉴赏题。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人对古代诗歌的教学仅 仅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字词的水平上,或者仅仅满足于背诵一些诗词名句以应填空之需,自然距离达“纲”甚 远。有的人虽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但是或晴蜒点水,或只读不写,学生的朦胧感知不能上升为明晰的认识 ,因而鉴赏能力的形成还是落不到实处。可以说,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的赏析的确是个薄弱环节,这 也是造成高考时这类题目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师亲自示范,带学生深入感悟诗作,进而学写赏析文章,是切实提高其古代诗歌 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初步”二字。由于对中学生的鉴赏要求只是“初步”,所以不能求其像专家教授的论 文那样博大精深、广征博引,作艰深的理论探讨。例如写李白,大约只须写到“豪放飘逸”“清水出芙蓉”等 ,不必“神识超迈”(赵翼《瓯北诗话》),“放言实是法言”(刘熙载《艺概》);说意境,只说“是作品 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高中课本《古代诗歌的 艺术欣赏》),不必大谈“意象”(王世贞《艺苑卮言》)、“兴象”(胡应麟《诗薮》)、“情景”(王夫 之《姜斋诗话》)、“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等。当然,“初步”也不能仅是浅层次停留在对诗词语 言文字的简单诠释上。
    第二,立足学生实际,帮助他们克服时代差异,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理解诗词意境。由于时代的差异 ,当今中学生对古诗词中描写的意境往往有较大距离感,难以理解。例如离别这一题材,由于古人远行只能借 助舟楫车马,而今天交通工具已进步,日行万里并非难事,离合聚散不算稀罕,因此那种“相去万余里,各在 天一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等愁苦,学生未必 能全部理解。但是,人类的情感又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想像,设身处地,往往能帮助学 生克服时代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例如“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 易哭后心理活动如何?若设身处地,便不难代为设想。他想收留琵琶女,但自己左迁湓江,收留一个江湖歌妓 ,怎禁得世俗非议?他想帮她打听商人的下落,但那唯利是图的商贾又怎能治愈琵琶女心灵深处的创伤?他想 资助她一些银两,但又怕亵渎了她高洁的人格,而且那精妙的琵琶曲是仙界的音乐,哪能用银钱去玷污呢?… …月上中天,凄寒的江风吹得芦荻瑟瑟作响,江涛发出悲凉的叹息。琵琶女伫立良久,向诗人深深一鞠躬,随 一叶扁舟消失在茫茫江天。诗人心弦乍断,百感交集,但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能对沉沉夜幕发出无可奈何的 呼号:茫茫黑夜啊,你吞噬了多少美丽的人生!
    其他如《涉江》中屈原的心理活动,白居易《夜闻歌者》中“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姜夔《扬州慢 》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是真消极吗?)等,都不 难通过这种方法去理解。
    第三,赏与析结合,从对语言文字的析中引出对艺术形象的党。我国古代诗词受韵律、平仄等限制,语言 十分考究。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象外之旨”“神余言外”等,要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①语》)。中学生虽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对诗词语言的理 解,能力还相对薄弱,因此,指导他们写赏析文章,起点不能过高,要从语言文字的分析入手,抓住重点诗句 ,把握艺术形象。例如“琵琶声停欲语迟”,简单的七个字就不仅仅记叙了动作,而且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琵琶 女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始闻“问”声(“寻声暗问弹者谁”)一惊,故“停”;继而辨明问意,故“欲语 ”;但久历风尘,饱经沧桑,飘零江上,一颗残破的心,从何说起,故“迟”。七字三顿,细致入微而又婉曲 含蓄,内涵十分丰富。再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卷”“拍”三字动词神完气旺, 笔力千钧,勾画出气势雄浑的“大江赤壁图”。抓住这些地方,析中赏,赏中析,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中艺术形 象。
    第四,教师示范,做出榜样。目前,供学生写诗词赏析文章的参考例文几乎没有。专家论文往往高远,可 望而不可即;《教参》上没有现成的例文;各式各样的作文选瞄准的又多是高考作文。教师亲自动笔写,可填 补这个空白。教师的文章好比一架梯子,一端立足学生实际,一头搭靠名家名作,它本身也许没有多少学术理 论价值,但谁能否认,踩着这梯子登堂入室的学生未来却很可能在学术理论的殿堂里大有作为呢?
    下面举例谈谈我是怎样落实以上几点,带领学生写诗词赏析的。
    一、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题目。
    我拟定的题目是: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 评张继《枫桥夜泊》。
    诗中的寒山寺距苏州中学约三公里,有的学生在上幼儿园时就去参观过,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在苏州更是 妇孺皆知,但是深入感悟它并学写诗词赏析文章对同学们来说却是第一次。选这首诗训练,既浅近熟悉又有一 定难度。字数限定300左右,无话说的同学会觉难以凑够, 想过分展开的又觉容纳不下。这样,写作难度大体 定位于“初步”上。
    二、明确写作目的。要求结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文学评论的有关知识,参照课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 词四首》,除去其中旁征博引和理论探讨的成分,侧重于对诗歌语言和意境的把握,挖掘作品的意蕴,然后把 它传达给读者,给人以美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三、提供条件,创设情景,引导同学们入情入境,做好写作前的情感准备。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秋天的夜晚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虽然这一题材同学们已非常熟悉,但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 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毛泽东《实践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特意带 他们去了一次寒山寺。有别于他们以前的观览,这次是有目的有任务有理性指导的自觉行动,在时机和条件上 我都作了精心安排。利用班会课加课外活动时间,选择秋天,下午,薄阴天气,游人稀少之时。参观时要求学 生不要结成群,宜三三两两或独自行动,脚步要慢,话要少,声要轻,在枫桥徘徊徘徊,在寒山寺徜徉徜徉, 观看名人字画,亲自撞一撞寺内古钟,慢慢品味那袅袅的余韵,进入意境。其中关键处,教师稍作点拨。(以 前我在安徽时,这一步骤是通过展示江南水乡风情画和提供相关的文字材料实现的。)这些现场的直观感受给 学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播放《良宵》《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带“宵”“ 月”“夜”“晚”的古曲,引导学生驱遣想像,领会其诗意美,从而对诗中描写的情景初步得之于心。
    四、印发相关的评论文章,使学生熟悉诗词赏析的基本体式与语言特点,做好写作前的知识准备。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 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要想让学生将心中朦胧的感受进一步明确并且写出来,尚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印 发了《唐诗鉴赏词典》中对此诗的赏析文章,刘金的《〈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文章,再结合课文《谈白居易 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等,让学生熟悉此类文章的基本写法。对此,我作了如下提示:
    1.注意文中叙、析、评三者是怎样有机结合的。
    2.注意文章怎样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发掘诗歌意蕴。参读课文《作家要铸炼语言》《简笔与繁笔》《好的 语言和坏的语言》诸相关例子,获得启示。
    3.由于诗歌本身包含众多不确定因素,具有朦胧性,加之一些理论观点不同,因而欣赏者往往会得出不尽 相同的看法。请注意比较各文理解的异同,想想你更赞成哪一种?
    4.注意诗歌赏析本身语言的形象性和文采。
    五、师生探讨,解读语言文字,剖析重点难点。
    这是动笔前最具体最实在的一个步骤。首先要对语言文字传递的信息大体能懂,要落到实处,然后才能写 ,否则赏和析均无从谈起。特别对中等偏下程度的学生,这一步尤其必要。
    “月落”“乌啼”,不难理解,“月出惊山鸟”,“明月别枝惊鹊”,都有相似的意境。“霜满天”就有 难度,因为它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而且夜晚也看不见。但细味全诗,却完全符合人 的感受。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羁旅之人对夜凉的感觉格外敏锐。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 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此三字恰是妙笔。
    “对”字也是难点,不少评论文章写到这里往往只谈意境,不落实字的解释,认为不值一谈,但对于学生 ,必须说清楚。“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或因枫桥而推想,或给人以秋色秋意、羁情离思的暗示,它 在古诗词中沉积的感情内容给人丰富的联想。岸上昏暗迷蒙的背景衬托着点点渔火。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 一暗一明,一岸上一水中;“愁眠”者,当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如是,“对”字当解作“伴”,又不 像“伴”外露,它表达舟中旅人和舟外景物之间无言的交融和契合。课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 朱光潜先生说,在写景诗中写进人的活动,“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此处恰是一例。
    “夜半钟声到客船”字面意义易懂,但内在意蕴却是难点、重点。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 最具诗意美的印象就是寒山寺夜半钟声。在静谧的暗夜,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景物感知的首位,静夜钟声不 仅反衬了夜的深幽和清寥,而且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色彩,给人古雅庄严的感受。有声,才使神 韵得到最完美的表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以上讨论,不仅仅停留在修辞手法、字面意义的解释,而是深入一层发掘其内蕴。
    六、教师写出范文,让学生借鉴和模仿。
    整个准备和写作过程,须经历“少—多—少”三个阶段。开始对诗歌理解甚少;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 层层发掘,感受逐渐多起来;形诸文字,又由多变少。如何行文?这是最后一道难题。这时教师须提供例文示 范,它具有前文所谈的“梯子”作用。下面是我的示范文章。
    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这是一幅江行泊舟的名作。诗人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秋江夜泊图。秋凉夜半,霜气逼人,上 弦月落了,耳畔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中渔火和岸上丹枫,船中游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 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来叩击游人心扉……
    诗人调动多种感觉写景,层次分明。月落,视觉;乌啼,听觉;霜满天,触觉。七字三景,写出秋江夜泊 的氛围,它与典型景物江枫、渔火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画中还有愁眠之人。此两句写六种景,近景,是密处 ;后两句写一件事,远闻,是疏处,可谓疏密有致。钟声悠扬,余音袅袅,余韵无穷。
    这画面之中,情景交融,融进了诗人自己。枫、火本无情之物,着一“愁”字,皆成有情之景,伴人无寐 。“客船”上听“钟声”之人是谁?听后感受如何?皆给人无限遐想。
    让学生阅读时,我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1.文章的切入点是什么?分析时抓住哪些特点来写?
    2.我的分析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有哪些与你原来想的不同?试作比较。
    3.如何反复锤炼语言,在300字内尽量表达较多的意思?
    4.你写时不要机械模仿,要敢于变换角度,大胆创新,力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定格与破格之间。
    其后,全班同学当堂进行仿写练习,时间为20分钟。下面是三位学生的习作。
    陈奕:张继的《枫桥夜泊》,全诗紧扣一个“愁”字,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写,给人以悲凉凄切之感,衬托了诗人心中之愁, 与辛弃疾的“斜日寒林点暮鸦”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江枫渔火对愁眠”则无疑是全诗精华。岸上枫叶,水中渔火,一幅秋江夜景跃然纸上。“对愁眠”三 字直抒诗人胸臆。愁则愁矣,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后两句看似平常,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不能眠的心境。夜半时分,应是好梦连连之时,诗人却在客船里久 久不能入睡,故而听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再一次展现了那个“愁”字。
    全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多方面入手,围绕“愁”字写了一幅优美的“枫桥夜泊”图。
    王静: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作者将羁旅之情融入秋夜美景之中,构成一幅意境优 美的秋江夜泊图。
    首句就营造了一幅秋夜的典型图景。月亮渐渐落下去了,在夜空中,乌鸦啼叫着飞过,秋风萧萧引起阵阵 凉意,似乎满天冰霜。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官,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第二句引入了作者自身形象 ,对愁而眠的不仅是江枫、渔火,更是漂泊他乡的作者自己。每首好诗都含有作者自身的情感,此诗亦借景抒 情,情景交融。作者卧而不眠,一阵洪亮的钟声传入小舟。夜半空寂,忽闻钟声,羁旅之人心中引发多少愁思 ,也给读者多少想像。至此,一幅意境优美、情景交融的秋江夜泊图绘成了。
    金翔: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 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了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 型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 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拉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 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寂,忽然一声幽远清晰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的是怎 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 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日右加卒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