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课外阅读循环圈中教师的作用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3:40:45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呢?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把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的标准定为以下几类: [4]

忠实于艺术的书。就是诉之于“直观”,而得以培养儿童观察力的书。是孩子们读了,也会觉得它具有质朴之美的书。

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这种书可以保护儿童,守住想象世界的幸福,避开现实法则的束缚。

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森罗万象的生命。

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知性和理性的锻炼,并不是可以立即产生利益的,也不是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作用的。好的书应该不以立即的效果为目的,而且决不可把它当做目的。

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它们能促进孩子们旺盛的成长力,使他们的精神圆熟,绽开睿智的花朵。

含有高尚道德的书。这种道德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能让人类的心灵活泼起来、激奋起来,愿奔向真理的道德。

    当然,这几类书并没有囊括所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师的审美判断能力是选择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关键。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的鉴赏水平,就应该更多地阅读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在丰富的感性经验上提升理性的判断能力。

2 .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

    教师在个人的阅读习惯中,会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偏好,或者会对某些书籍形成刻板化印象( Stereotypical )。例如,卡通书对孩子是有害的;小学生还不能读长篇小说;只有经典作品对孩子才是有益的,等等。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以宽容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实际阅读状况,例如,许多卡通书都是有益有趣的,只有有色情、暴力的卡通书(色情和暴力并非卡通所独具)对孩子才是有害的。 1990 年、 1991 年来自 32 个国家二十多万名儿童参加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 (IEA ,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Achievement) 的考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而芬兰儿童最普遍的消遣书刊是什么呢? 59% 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都看一本漫画书。 [5] 这说明我们在选书时不能犯“因噎费食”的错误。教师还应该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除为了开展讨论活动外,最好不要指定学生阅读某一本书。课外读物和教材不一致的地方是,如果说教材突出的是规范性和典范性的话,课外读物应该突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小学阶段,选择课外阅读作品时理应把趣味性放在首位——这也是在影像时代的明智选择。

    选书的前提是要求有较大的选择面。这要求教师平时要留意儿童读物的出版资讯。关注媒体上推荐的图书但又不为媒体所左右,关注获奖的儿童图书但又要考虑专家眼光和孩子兴趣之间的距离。在班级为学生选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国外的通行做法是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组成选书委员会,大家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培养孩子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阅读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鼓励学生阅读并做好阅读记录,为学生念读故事并适当安排与阅读有关的活动。

1 .阅读时间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主要时间主要是在课余,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到课外去并不合适,因为孩子在课外的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证的(课外阅读并非单指课余阅读,还有课本外阅读的含义)。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还能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课文只是体现阅读理念的一部分,更多的阅读实践应该放到课外。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经介绍说,自己一般只花一学期的二分之一的时间就教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用来阅读教材外的内容。 [6]

    在美国有的中小学校里,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 SSR,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取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在教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老师不提问、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其教学效果成绩斐然。

2 .阅读记录

    阅读记录是为了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计划地进行,同时记录整理阅读之后的心得及想法。老师也可以通过阅读记录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适时给予合理的阅读建议,更可以通过阅读记录的撰写,训练孩子的写作能力。学生一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做好阅读记录,养成习惯。但是,老师不要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必须撰写,避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这个阅读记录也不同于单调的“读后感”, 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低段的学生,可以只单纯地填写(或由大人协助填写)图书的有关信息(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等),再加上“很好看”、“很有趣”、“一般”等简单评价就可以了。随着年级增加,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记录的内容,如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老师要把握的是,既不能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能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3 .念读作品

    为学生念读故事,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位真正读者的必经历程。一般老师会认为,只有年幼的孩子才需要成人为他们念读故事。事实上,从学习阅读到建立阅读习惯的过程,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年级都有给学生念读故事的必要,只不过是阅读材料有深有浅。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着懂阅读的成人一点一滴学习模仿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做的和一般教学中所用的技巧差别不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 Jerome Bruner )将这一观念阐述如下:

    一开始,老师得先捉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再慢慢地,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这整个作品。在这一方面,老师拥有着独特的洞察能力,他能够清楚地掌握孩子们对故事长短、难易的理解能力,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完全自我阅读之前,协助孩子们了解故事的每一个环节。老师的这一份工作,正是利用了所谓“最近发展区”( ZPD ,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中,这个存在于孩子在理解掌握一项学习之前,已经自我建立了一个概略认知的领域,来引导孩子学习。也就是说,老师为孩子们做了一件他们不会做的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他正引导着孩子,一起做一件如果没有他,孩子就无法自行完成的事情。在这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就慢慢地从一开始完全不会,到接手整个故事的念读的工作,老师也可以高高兴兴将这一项工作慢慢移转给孩子们。 [7]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