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0:21:06   

内容提要:笔者以为,生对语文失去兴趣,是由于我们在“应试育”影响下,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笔者从98年开始,就把抓好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进行了尝试和摸索。笔者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可概括为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喜爱一本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辑录一本《作品精选》;推荐一篇好文章;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通过阅读“五个一工程”的尝试实验取得了五大成果:第一,培养了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第二,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第三,顺应了育改革,让生做习的主人。第四,中考结硕果。五,提升了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

    关键词:课外阅读        思考         实践        启迪

 

一、反思篇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书先生的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育’影响下,家长和校都把生束缚在材中,不鼓励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校,语文课成为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另外,忽略课外阅读致使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二、实践篇

  基于在语文大讨论中的反思,基于对语文中考命题原则“课外语段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本班生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的现状,为适应中考改革形势,提高生的语文水平,我把抓好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从1998年起在初三这个敏感的雷区大胆进行了尝试和摸索,连续两届初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提高生的语言素养(其中也包含考试能力)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我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可概括为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

  一、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为日常读物(也可选择《青年文摘》《视野》《中国青年》等),并开展“读《读者》评《读者》”课前演讲活动,期结束将演讲稿由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每期《读者》约15万字,一年24期,约360万字。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