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感悟:在“工具”和“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徜徉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3-16 03:49:35   

“工具”和“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徜徉

——三《特殊的葬礼》的思考

作者:陈建先

“感悟”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概念。说它古老,因为它是与佛同时诞生的;说它时尚,因为它是近几年才进入我们视野的有关语文习的一个新名词。于是,在语文课程领域,关于“感悟”的界说和演绎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人们对“感悟”的把握难免有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尴尬:读书时间不充分,急于让生感悟的有之;忽视相关的生活积累,架空生感悟的有之;片面强调感悟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位、积累和运用的有之;片面强调局部深入,忽视对课文整体感悟的有之;片面强调个性化感悟,忽视内容的价值取向的有之;滥用现代育技术和活动表演,弱化文本的阅读与感悟的有之……

那么,在实践中,到底如何引导生去真切地感悟,如何走出“感悟”的误区,让《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一重要概念真正落到实处呢?这些问题一直苦苦地困扰着我。我思考着,尝试着,于是就有了《特殊的葬礼》的三次

《特殊的葬礼》:感受“人文”的魅力,沐浴“人文”的光辉

第一次《特殊的葬礼》是在2001年12月,地点是杭州。当时,《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刚刚颁布。我反复地阅读了《标准》,把目光锁定在一个热点话题上,这就是“感悟”。我的初步认识是:“感悟”是相对于“人文”而言的,它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注重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生的熏陶和感染,尊重生在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事实上,读完一篇文章,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什么词句,而是文中所折射出来的比较笼统的“情”、“理”、“意”、“趣”等,即人文感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思路:

一、悬念揭题。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

三、再读课文,说感受。(课文哪些地方让你心情沉重?为什么?)

四、拓展思考:在生活中,你还了解或经历过哪些环境“悲剧”?

五、延伸升华。播放课件: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问:读后有什么感受?请你为黄果树瀑布设计一句环保广告语。

在实际中,我又注意捕捉“战机”,不失时机地“煽情”。孩子们的习非常投入,特别是目睹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的画面后,不少生都流下了眼泪,纷纷谴责人类破坏环境的可恨行为。有个生联系生活,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痛心,咱们杭州不再是以前的杭州了,天空不再像以前那么蓝了,西湖的水也不像以前那么绿了,真没想到堂堂一个旅游名城,人间的‘天堂’,竟退化到如此惨不忍睹的地步,还不如人家连云港(课前交流时我介绍过连云港的环保情况),虽是个不算出名的小城市,却很注意环境保护,还积极申报国家级卫生城市。作为一名杭州人,我真惭愧啊!”听课的1000多名老师也为孩子们的真情流露所感动,一堂课竟给了十多次鼓励的掌声。

这样的场面,恐怕是很多老师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当时的我确也曾经陶醉其中,但后来详细地观看了这堂课的录像,在反思中隐隐感觉到一种不安:这样的似乎少了一点“语文味”。虽然生说得比较充分,但说的内容大多离“本”太远,课文中大量的规范的语言文字却没能让生反复诵读、积累和运用。这样的“说”即使再精彩,其实还是停留在一种浅层次上。看来,这样的“感悟”未免虚空了些。语言文字毕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