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教材教法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19 14:35:59   

体中,则普遍存在。(6)口语用“意合法”组织复句,不使用关联词。书面语复句一般都用关联词语。(7)口语中复句使用得很少,关联词语数量也少。书面语中复句使用得多,关联词语总量也大。儿童上学以后,学习写字、阅读,那么他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主要就是在这七个方面的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现行的中小学大纲和教材之所以不很成功,就是没有按它办事。

    第五、“先用后理”原理

    一般学科的学习都是“先明理,后使用”。而语文学习的过程却相反,是“先学使用,后明道理”。语文课程涉及很多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理论,最主要的大约就是语法、修辞、逻辑了。这些都属于归纳性的理论。它们的那些原理、法则,都是从大量的语言、思维现象中归纳、抽象出来的。因此,要想明白这些抽象的“理”,就必须首先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在这里,学习使用是第一位的,是感性层面的活动,而懂得理论则是第二位的,是在感性基础之上的理性的活动。所以,中小学语文课不能上成语言、文学理论课,而只能是在语言、文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课、应用课。不讲或少讲语言理论,却要让儿童学会正确运用汉语,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不讲这些“语、修、逻”的,可它的教学效果却很好。比如,蒙学要“作对”,就是学习词语、语法、修辞、逻辑的一个有效方法。这些宝贵的经验应该认真研究,加以继承。近百年的语文教学,总是想让学生“先明理,后会用”,实在是南辕北辙,走了一条弯路。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非得按照“先用后理”原理来安排课程内容不可。而且,最好是往后放,高中阶段讲一点就算了。千万不要像现在这样,死抠许多语修逻的名词术语,结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却提高

不大。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是必须改掉的。

    第六、“八股文”原理

    “八股文”从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就被废除了。它作为封建王朝考官取仕的选拔制度当然是有害的,理应取缔。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语文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考察,“八股文”却并非一无可取。“八股文”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一种议论文的模式。它把“代圣人立言”这种议论文规定出一些相对固定的格式、套路,要求学生“照着曲子填词”。用这种方法去考试、选拔官吏当然不科学,考不出学生的创造性,鉴别不出人才。但是如果从教学生学习写作方面看,却大有好处。小孩子学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式化”则是模仿学习的最佳途径。按照预先设定的格式去“套”写文章,可以让学生“入门”阶段变得容易起来。虽然开始会有些生搬硬套,显得僵化可笑,但是“套”来“套”去,由生变熟,他就会驾轻就熟,生发出许多创造性来。“八股文”教育尽管培养不出“李白”“杜甫”,可是受教育者却很少有“文理不通”“词不达意”的。这就是它的成功之处。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为什么效果不佳,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继承“八股文”教育的合理内核——“模式化”教学的缘故。实际上,传统语文教育中有许多采用“模式化”教学的地方,都获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比如,现在经常受到人们批评的应用文教学。过去有一种书叫做“尺牍”把常用的应用文设定出一些“套词”,让初学者去照猫画虎地“套”用。一开始当然写不太妥帖,但是“套”长了自然而然就运用自如了。现在的应用文教学抛弃了这个好传统,于是有些人学问很大,可在这方面却每每闹出笑话来。这就是“八股文”教学原理的一个有力的反证。再比如写字教学。如今的中小学生字写不好是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历史上的情况不是这样,小孩子习字先“描红”,即拓“仿影”。“描红”差不多了,才“临帖”,通常“临”颜、柳、欧、赵四体。这四体是什么?不就是书法的四种基本“模式”吗?初学书法不能提倡什么创造性,就是临摹四大家的“八股”。什么时候临帖过关了,创造不创造那就看学习者个人的禀赋了。这种“模式化”习字教学,虽然大多数人并无创新,但是写的字有体有式,总比现在的“螃蟹爬”要好得多。由此可见,“八股文”原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理。遵循它与不遵循它,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是“一纲多本”,  以后才会向“多纲多本”发展。语文教学都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的一个大纲。那么,这个大纲贯穿的语文教育理念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就对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符合的地方,教材就编得科学,教学就有效率;反之,则不科学,没有效率。我以为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有些东西是违背上述基本教学原理的,所以才造成了全国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语文课程要改革,首先应该从这里开始。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