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呼唤生态的课堂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21:32   

呼唤生态的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人的发展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在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基础上又有了进展,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培养富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自由的人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甚至有人预言人的潜力的发掘可以是无止境的。然而这种发展观忘记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个性化,也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过分密集的枯竭性的智能开掘如同对地球资源的毁灭性利用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学生是独立的自成一体的生命,无视孩子的个体需要而进行过度开发,就必将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

生态文化虽似冰山初露,但生态的教育、生态的课堂已经呼之欲出。生态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到人的生活状态,工作活动状态,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这些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生态教育理念的形成,一定是在课堂。

走近我们的课堂空间。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常常提出要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走近我们的课堂空间,在关注的还不是是教师的表现,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回应学生等等的同时,有没有想到孩子的感受。当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坐在教室里,似乎感觉就不会那么的舒服,50个甚至70、80个孩子的教室里,非常拥挤,空气不流通,在炎热的夏天,几乎什么味都有,空间何其大?教育家鲍伊尔说:“当班上人数超过30 人以上,教师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物理的空间,孩子的心理空间更重要。不由想起我们经常听的一些公开课——孩子正在“享受”着老师为其挖掘的空间,有的挖掘了许多德育因素、乡土因素、思维因素,考虑到了各种方式,有的甚至把两节课的内容强行并为一课,有的精心设计了一层又一层的大量的新知和练习,有的刚开始游戏,紧接着操作,马上又比赛,有的学生第一个活动的规则尚不清楚,就迷迷糊糊到了第二次活动,……表面上看课堂很是热闹,实质孩子觉得非常累。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过于饱和!过度的开发导致的不仅是疲惫!

走近学生的课堂生活。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已经作了一些改革,如今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绞尽脑汁想出调动学生活动的“高招”,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往往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得不到完成,自己许多“经典的练习”还没有的到落实,教师又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精疲力竭。课堂上来自分数与教师自己权威的影响,甚至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人性的举动。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老师还在这矛盾中徘徊。然而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课堂生活是否有效值得深思。

走进教师的精神世界   人们谈教育,对教师批评和不满意的声音比较多,大家更多的是看到在课堂中孩子有很多不堪的遭遇和教师有关系,教师是最直接对儿童构成伤害的人,却很少去考虑教师的生命状态、工作状态,教师所遭受的种种难堪。感觉到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工作者,他是怎样被他所无力改变的体制、规范、具体的要求一天一天地改变。对教师而言,很多要求是具体而又严酷的。现在新课程提出要解放教师,教师解放了才能解放学生,教师受到尊重他才可能尊重学生,但实际上教师的工作状态没有多少改变,他的负担有时反而更重了,因为新的要求不断地在加到教师身上,老的“常规”也在运行不误。要真正地实行生态教育,如果教师缺少尊严,缺少足够的闲暇,缺少自主创造的空间,没有权力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也就很难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从容自如的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了。

正如民间教育工作者张文质先生所说,我们教育最大的缺陷也就在于我们遗忘了生命,遗忘了具体的人,遗忘了日常生活里生命幸福与否的现实状态。生态的教学必然是所有的行为有助于成全生命,满足生命的各种需要,满足生命的某些特殊的需要,特殊的人获得特殊的关爱和尊重,或者是特殊的帮助。

二  教育论文在线 http://www.lw26.com

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有必要在科研与教改、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重新解读教育,重新发现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了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

让我们在自然中徜徉  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让学生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劳动中学劳动,在生活中学生活,在研究中学研究,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教师自由的研究  我们原先考虑的只是教师宽容民主不够,很少考虑到教师本身生活在很不宽容、很不民主、很没有自由的状态,如果没有自由怎么有创新,怎么有身心舒畅?让教师在自由中研究,教育者是人也包括从生命的本质是自由的活动的意义上肯定并相信教师的创造性活动的价值,是学校教室里的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自己创造性活动的空间与时间,使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生命中的一个部分,并从“生命的差异性”来鼓励教师成为创造性的活动。但根本的观念变化,还是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研究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的生命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教师生命活动的自由程度等,只有在生命世界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才有现实的可能。所有创造性活动只有作为一种与世俗生活相联系的追求时才有可能显现为真实的人的生命的本真的存在将教师的研究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合理地承认教师的休闲、消费以及各种世俗生活的权利”。正常状态的教师参与研究与教师的教学探讨至少应该以不挤占教师合理的休闲时间和空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