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兴趣—学习语文的敲门砖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27:39   

兴趣—学习语文的敲门砖
陕西泾阳泾干中学  王晓玲
汉语,是祖国的语言,学生从出生到现在都在说,并不陌生。应该说对其是有感情的,而且感情不浅。但为何好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是汉语很艰涩?还是他们觉得语文容易,天天在说,不值得下功夫?经自己的多方调查及实践,我认为,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有偏差。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字词课,就是划分段落层次,总结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自己查字典就可以解决生字词,自己买一本参考书就可以知道段落层次、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语文课在学生思想中往往就成了自己学了一夜之后的休息课。上与不上都无所谓。听到这些话,对语文教育者来说,是痛心的,是悲哀的。然而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时代呼唤改革,教育需要创新。语文,尤其如此。针对以上情况,语文教育须改变教法,提高认识,重新思考“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真正地设计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让学生不仅从这一课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让他们兴趣盎然,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真正地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且郑重去学习祖国的语言。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语文的敲门砖,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根据自身的粗浅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绘画,激起学生兴趣,加强知识的巩固。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这样的情景单靠老师一人的想像+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我让同学们动起手来,把自己头脑里的想像用笔描绘出来,且让一两名同学上黑板,画完之后,给同学讲解这样画的缘由,并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看着这副画结合朱先生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们兴致都很高。尽管好多学生的绘画技巧不是很好,描述不是很流利,但学生们能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及所感用绘画加以形象化,用语言加以直观化。这不但有助于体会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把自己的画拿来让我看,并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他是如何想的并怎样画的。其实,学生此时已经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绘画以及朱自清先生的描绘之中了,真正地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的结果吗?最为难得的就是有一位学生竟然画了五副荷花组图。第一幅名曰:君子荷花;第二幅曰:月下荷塘:第三幅是:百态荷花;第四幅是:荷塘嬉游;第五幅为:荷塘清韵。特别是第二幅和第三幅,仿佛真的让我们看到了牛乳中洗过的叶子和花,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以及“刚出浴的美人”那袅娜的身姿;“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打着朵儿的花苞。难道此时的语文教师不应感谢这位同学吗?“教学相长”诚如斯言。
鲁迅,是众所周知的伟大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学生对其事迹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知其有“横眉冷对”的一面。因此,在教《锁忆》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给鲁迅先生画像,好多学生都画的是他“满头是倔强的一蔟蔟直竖起来的头发”且“目光如炬,脸上棱角分明,”给人一种“斗士”的形象。画完后,我先让学生讨论是否鲁迅先生真的只有这一面,并带着这个问题看课文。当课文学完之后,学生自然明白鲁迅先生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此时,我又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绪,画两幅图,分别表现他的两个方面。学生有了文字的帮助,不但画得快,而且质量较高,这就完成了对鲁迅整体形象的勾勒。
绘画教学,直观性较强,不但让学生动手、动口,更让他们动脑,不但巩固新学的知识,而且对旧知识有迁移作用,对学生的潜能有开发的功效,进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顺口溜,组织小品等形式引起兴趣,帮助学生学习。
在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作品时,涉及到鲁迅的杂文较多且较难记,我就给学生把鲁迅的杂文编成了顺口溜如下:“华盖花边又热风,三闲而已在二心,文里文外是化(花)学,南北自由谈风月,一贴(且)一阶(介)一亭子,鲁迅杂文在里头。”这样利用顺口溜,既记住了鲁迅的主要杂文名,又启发学生语文本身就有许多值得掌握的记忆方法。又如在教《季氏将伐颛臾》时,我想学生对此文章教难理解且对古文天生的不感兴趣。我提前让他们四人一组把课文内容变成小品的形式,课前认真排练。当然在排练时,对文章内容我适当地作了指点,特别是孔子那一段话,让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文,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把孔子的意思讲出来就行了,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表演时,好多小组能推陈出新,活用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把这一课教完几乎人人都能熟读成诵了。
三、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全文无疑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然而,如何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呢?我让学生以导游身份提前作好准备,中间可以穿插托尔斯泰生平以及作品背景。上课时,把其他学生当做游客,可以自己配图,也可以看课本前的插图。导游介绍时,游客可以问问题。就这样整节课学生的身心全部放松,沉浸在瞻仰托墓的氛围中,游客(其他学生)问了好多问题。不仅问到了课内,而且涉及到了课外。有好多问题,很有深度,说明学生对全文不仅认真阅读了,更重要的是仔细思考了。下课前,教师在总结时,让学生谈此文章震撼人心之处,好多学生谈得很深入,效果较好。
项羽和刘邦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学生中亦然,因而,我在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时,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以“孰为英雄”为主题,让他们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不拘泥历史上的定论。并提醒他们参考《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尽量全面了解这两位人物,进而准确地去分析。在上课时,他们自动分成两组,按照一般辩论的形式有辩手阐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论辩时,其他学生均可自由发言,最后各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写在黑板上,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时候加以点拨,起到“导”的作用。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