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小数学大科学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0:23:03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据打交道,对这些数据已再熟悉不过了。正由于此,使我们失去了对数据应有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看似小问题的大问题。

  曾经有老师在上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有下面几个片段:

  1、 第一次试教时,要求学生想一想自己最喜欢吃什么水果,然后把手中的小磁铁放到相应的水果下面。在学生摆以前教师示范一次,边摆边说:“老师喜欢吃桃子”,于是把一颗小磁铁放在桃子图画的下面。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喜欢吃桃子的最多。

  2、 第二次试教也要求学生想一想自己最喜欢什么水果,然后把学生手中的小磁铁放到相应的水果下面。在摆的过程中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都是桃子啊?!”观察了一会儿对学生说:“喜欢吃桃子的小朋友如果想改成其他的可以上来改正”。

  3、 第三次试教时,在练习中师生一起统计班级学生活动课最喜欢玩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中的哪一项。可是学生和教师的对于其中一项的统计结果不一样有11、12、13三种不同的答案,老师就说:“老师也是12”。下面答案是12的学生“耶”的一声,而其他同学连忙低下头检查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一、原因分析

  1、 从客观上讲。第1个片段中,老师要求学生在操作前先熟悉操作的过程,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对学生的操作指导,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这是一节统计课,而统计最重要的是把所要统计的内容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展现出来,然而教师这样的指导是否有向学生暗示的嫌疑。在第2个片段根据所有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回答,让学生记录下来。但是记录表在设计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会出现这样一边倒的情况,致使桃子的这一栏不够用,所以教师就不由自主地说出了“都是桃子啊?!”这一句话,可能心里默默地在祈祷,选其他的水果吧!可是学生还没有领会,于是老师就来了一个“临场发挥”,要求学生修正自己真实的选择。在第3个片段中,可能是由于下课的时间眼看着就要到了,而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练习还没有全部完成,所以为了节约时间赶进度只能校对的时候以我为准。

  2、 从深层分析。教师自始至终没有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只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且这个容器里只有那么一点儿的知识。其实要开放课堂就必须要充分相信学生,我们总自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总是以先知先觉者的身份出现,对学生指手划脚,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培养没主见,没个性的所谓的“人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地,我们的教育活动只有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发生作用。充分想信学生,其实就是对教育主体——学生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完整的发展中的人,因此这种信任和尊重,其实是平等师生关系的体现。每个人都有自信,包括老师,当然也包括学生,我认为: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给老师带来自信。

  3、 从科学性方面分析,这三个片段都严重违反了统计科学的有关法律、法规。我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不得强令或者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如果发现数据计算或者来源有错误,应当提出,由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和有关人员核实订正。虽然教师不是领导,但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远超过职员对领导的“尊重”,而本课的第一个片段是诱导学生选择桃子,如果这个情节还算老师的无心之过的话,那么第二片段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不合我意的干脆重选,总不能算无心之过了。第三个片段对于可疑数据应该核实订正,而不该未经核实而主观臆行。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长大以后当上了统计员该怎么办?!从中也不难理解现在的“浮夸风”为何盛行,原因可能就出在我们的不经意间。

  二、实践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是否可以这样处理。

  第一个片段操作前的示范指导。教师在讲解清楚操作要求后,是否可以先请一个学生上台,教师问这位同学:“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如学生答“我喜欢吃橘子。”教师在追问:“那么你应该把你手中的小吸铁石放在什么地方?”如果第一个学生操作不是很熟练,那么可以再请一个学生。这样利用第一个学生的上台操作给了其他同学一个正确的示范,同时又避免了诱导的嫌疑。

  对于第二个片段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在上课以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给学生的材料一定要考虑周到,以免类似的情况发生。但如果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还是有这种情况发生,作为教师应沉着,切忌自乱阵脚。因为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还有一个格子表示2个数量或更多的数量。所以教师是否可以当学生在统计时出现给定的统计表不够用时,组织学生讨论该怎么办?我想凭着学生的聪明才智,一定能想出办法,如:格子不够再添,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数量等。

  关于第三个片段,最简单的方法是问学生,你们的结果不一样,哪究竟是谁的结果正确呢?你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这样学生可能会想到重新报一遍边报边检查;让刚才报喜欢足球的同学站起来让学生在数一遍;让刚才报喜欢足球的同学举手让学生再数一遍等等。这样这样处理可能更能使学生心服口服,效果也更明显。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去伪求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考虑不周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失误也会偶有发生,面对这种始料未及的失误,教师应该怎么办?我们不能越俎代庖,妄下定论,也不能搪塞了事。而要机智地抓住了失误这一契机,把本不该出现的失误转化成了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的价值体现在:

  首先,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本案例第三个片段中,当学生和教师的统计结果出现不同时,作为教师,不应该以我为标准进行草率处理,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会带来极大的伤害,而是要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在宽松、民主氛围中探索数据核查的方法并用探索到的方法进行核查。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起了众人参与学习的欲望,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很好的体现。

  其次,学生获得了一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我们不能轻易地浇灭学生探索的火苗,而要把学生踢来的球又踢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为了证明究竟谁的统计结果正确,经历了争论、观察、实践操作、说理辨析等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

  最后,学生受到了一次潜移默化的科学观教育。当学生为了证明究竟谁的统计结果正确,教师一句“你们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就无形中暗示学生“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探求真理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显然,这种教育,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同样也鞭策着作为老师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谨治学,严谨治教。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