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把握知识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3:42:56   

在小课堂中,真正意义上的习应是生以积极的心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那么,怎样培养生的探究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在过程中师应把握好知识的呈现方式,使生主动地参与习,从而培养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猜想——论证的方式

  科史上的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缘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许多神话变成了现实。科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由于缺乏想象。所以,师要鼓励生“异想天开”,提出独特见解,然后再让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使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如在“比的基本性质”时,可这样引导生猜想、论证。

  ⑴分组讨论,进行猜想。除法和分数都有各自的性质,而比又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比是不是也有性质呢?

  ⑵交流讨论,提出猜想。

  ⑶各自验证,全班交流。

  ⑷生概括,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二、实践——发现的方式

  心理家皮亚杰说:儿童智力活动是与他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由于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生又缺乏感性经验,因此,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能进行正确的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能力有所提高。

  如“梯形的面积”时,可采用如下呈现方式:

  ⑴启发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呢?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组织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⑵生实验:我们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怎样做的?现在呢?让生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按要求分组实验。

  ⑶交流实验结果。

  ⑷得出结论: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讨论——归纳的方式

  生知识的掌握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师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内化为生脑中的智力活动。与此同时,师还要给生提供讨论的机会,促使生归纳新知识,形成新概念。

  如“积的变化规律”时,可以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把知识呈现给生。

  投影出示:

  ⑴ 3×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