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1 04:23:50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课程内容、数、数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数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不仅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技术,也深刻地改变了数的方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数习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过程变得具体而清晰,尝试错误的成分减少,数思维的目的性增强,数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思考更具有程序性,这就极大地增加了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数思维而成功建构数概念、解决数问题的可能性,并使以生发展为本的育理念得以实现.高中数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而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生认识数的本质.利用信息技术使以往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得以方便的呈现.使得数思想容易表达了,数方法容易实现了,数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我校自2002年作为课题实验校参与课题实验以来,以TI-92PLUS图形计算器作为信息技术运用的主要工具,在高中数课程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方面积极进行探索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构建“多元联系表示”的数习环境,帮助生在把握数对象不同特征的基础上,组合不同表示法中蕴涵的信息,从而大大增加了建立数对象不同方面联系性并把握其本质特征的机会.并积极把接受式习和发现式习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从而改变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在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元联系表示,使生从不同的角度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而在概念的概括形成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生从明确知识的习过程中意会而形成默会知识.因此我们认为图形计算器在高中数知识形成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实验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于2001年9月正式启动,在昆明市成立了云南省课题实验组,以实验校为基本单位开展研究.从2001年至2003年期间,校的研究工作在马绍文老师的积极带动下,杨仕华、鲁开红、凹婷波、梁云虹、张宇甜老师的积极参与下,组织高一年级各班的部分对数有浓厚兴趣的生进行以“数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数实验为主”的课题实验活动,当时的信息技术工具主要借助校的56台电脑和TI-flash程序软件进行.通过实验,在数实验的形式、过程方面在昆明市、云南省形成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2004年,校购进33台TI-92plus图形计算器,并成立了以王泉付校长为校课题实验组组长、杨昆华、孔德宏、汤丹为课题组成员的实验研究小组,课题组继承前面研究的成果,并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课程的整合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课题实验组与实验校相结合,集体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参加试验区的交流与研讨会议,校内每月组织一次计划与实施的建立,以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研讨.并积极在研讨中贯彻技术的习与提高.

在研究的方法上,通过同一个老师的一个实验班与一个普通非实验班进行横向对比,使得有无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况下,生的习方式、内容的处理方式的对比,数实验的落实程度以及对效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验和探索.采用以自然条件下的研究为主,人为控制下的研究为辅的原则.突出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尤其注重中的个案研究.我们从整个研究的过程来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对生的技术培训

在对生的技术培训中,我们首先对实验班的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5%的生能基本掌握电脑的常识与操作,这其中男生的情况远远好于女生.而有90%的生在初中阶段除使用科计算器来解决数的计算问题外,对使用其它的信息技术手段用于数知识的习几乎是一个空白.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灵活采取对生“集中培训”与在过程中“适时培训”的方法实施技术培训.例如:对第二章“函数”的技术培训因为生在初中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习之前我们用了三个课时的时间对TI-92图形计算器的“代数系统、函数图象作法、数据表格、数据拟合”的使用进行培训,又用三个课时的时间对“用几何画板作动态函数的图象”的技术进行培训.而在习第三章“数列”时,又采取当数列的基本概念讲完后,生已经对所内容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这时再对生进行“数列作图”等技术的培训.通过实践发现,在技术习的过程中,女生的技术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