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对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整合的探讨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2-07 17:46:21   

  




       
研究性学习已在我国许多中小学中开始实行,它被看作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有些地方作为课程加以定位。而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也是作为改革教学模式的一种手段。本文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论,探讨两种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型课程,试图确立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两者之间适当的结合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研究型课程 整合
1 引言
作为改革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研究性学习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研究性学习所下的一般定义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学校教育教学系统中可有两个实施渠道:一种是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方式方法贯穿或渗透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没有时空条件限制,较难进行控制和干预;另一种就是在课程层面上看待研究性学习,按照课程的要求,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和过程、有评价等。在国内施行研究性学习的中小学大多是通过第二种渠道,即开设“研究型课程”。
2 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整合的依据
在这里我们提出将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进行整合,依据的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 开放性:所选择研究的问题既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的内容可以是单学科的,更多的可能是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开放的,可以选择多种途径和方法,最后形成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这样,研究性学习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2) 主体性: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采用个人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活动,不断选择并构建有价值的知识结构,同时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初步获得自主发展。
由研究性学习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以往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的整合,它可以有效地改善那种旧的教学方式加新技术手段的现象,是信息技术从只为教师提供演示、传递信息的工具扩展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达到较高层次的整合,在实现研究型课程要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将来进入信息化社会做准备。

3 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三个组成部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情景和协作学习。
(1) 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它通常要求学生解决使他们面对新知识信息的问题。学生通过重组和转变已有的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关注的是学习者,允许他们自己决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以及应采用的方法,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特点是一致的。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在传统的教学中,内容是经过选择,在课本中指定的,通过教师讲授传递给学生,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方法,教学的主要方式从讲授转变为帮助学生的调查研究,教师作为帮助者和指导者,使学生理解学习材料并提供必要的材料。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直接接触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来形成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然后产生并验证假设,确定最好的解决办法。
(2) 学习情景:一个适当的情景对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被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时,学生就能理解所学内容并构建一种有意义的语义网络,最终能更好地把知识用于真实生活的情景中。比如对一个时间距离的数学问题,如果其中要计算距离的两个城市是学生所熟悉的,那么他们就能集中于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努力对这两个城市赋予意义。
(3) 协作学习:我们不断发展的社会比以往更加要求工作中的协作,每个人作为小组的成员,要能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和工作。因而教师不仅在自己的工作中协作,而且也要求他们运用的教学过程能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协作以及社交技能的发展。在协作学习中教师能使学生集中关注的社交技能包括主动地倾听、轮流配合等。当把技术作为工具整合时,发展小组社交技能的需求也是必要的。在分给一个小组任务时,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的帮助来发展完成任务所需的社交技能和技术能力,那么这个小组的协作就会失败。我们通常会看到有的小组成员被动地坐在那里,而其他人则在电脑前工作。这就需要教师为小组分配职责,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职责,这样才能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在小组合作中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例如,如果一个学生不熟悉Web浏览器,教师就可以分给他确定一定专题站点的任务,并且有一个懂得使用浏览器的学生在旁边帮助他。
4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型课程模式
在中小学施行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型课程可按图1模式。


图1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型课程的模式

(1) 确定问题:所确定的问题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调查和解决的。可以把课本中的问题转变成真实世界的问题,也可以是直接来自学生周围真实世界的事件、问题或现象。比如在美国某中学的一个案例中,由数学中利率的问题而转变成的一个真实问题是要学生调查研究如何去买一辆旧车,怎样通过银行的贷款来支付,这一案例中的学生都已达到驾车年龄,那么他们对所确定的问题就很感兴趣,能形成学习动机。确定问题的方式可以是由教师先提出一个大体的思想,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根据日常生活中各种媒体的接触,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最后整理出要研究的问题。
(2) 明确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研究型课程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主要涵盖态度、能力、方法三大方面,一般是由学校设定。例如,某中学设定的研究型课程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型课程的目标
总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性学力,主要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永不满足,追求更好的态度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