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合理选择思维起点的若干途径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2-07 18:23:37   

  

    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引发产生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起点的选择。一个问题引发

思维的起点是多样 的。当思维起点选择合理、准确时,解题就能得心应手;当思维起点偏

离时,解题就容易误入岐途,陷入繁杂 的计算无法自拔或走向死胡同。

    1.以基本概念、公式、法则为思维起点

    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常是以概念、公式、法则的变形应用为基础来设计的。通过对问题的

分析,联想起相关 的要领、公式、法则,往往容易开启思维的大门。

    例1 把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中。31000除以1700的商是18,余数是( )[①4 ②

40 ③400]。 学生往往会选①,这是学生没有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造成的。学生在学习“商

不变规律”时将“所得的商不变 ”误解为“所得的结果不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③。

    1 1 1 1

    例2 计算9─+1─÷─×9。计算时学生很可能先算─×9, 导致

    6 2 9 9

    错误,应要求根据法则进行合理的运算。

    以基本概念、公式、法则的联系为解题思维起点是优化解题的重要途径。

    2.以解题的目标为思维起点

    解题的目标是解题过程中思维的重要导向。解题时,常常要以目标作为思维的起点,从

中获取信息,寻找 捷径。一旦目标被抓住,思维方向就更明确、更具体,解题过程中的推

理就更有针对性。

    1 1

    例3 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再倒满水后, 又喝了这杯牛奶的─

    6 3

    ,再倒满水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满了水,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是水多?

    分析 如果按照题中的问题,从喝的角度求水有多少,是一道很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如

果改变目标从“喝 ”的反面“倒”进水有多少为思维起点,则问题变成了一道简单的分数

加法计算题。小林第一次把杯子

    1 1

    里的牛奶喝了─杯,第二次又喝了加满杯子的混合液体的─,所以第二

    6 3

    1 1 1

    次又倒进了─杯水;同样地第三次又倒进了─杯水,三次共倒进(─+

    3 2 6

    1 1

    ─+─=)1。也就是说喝的牛奶和水同样多,都是1杯。

    3 2

    这种解题方法就是以解题目标为思维起点,通过解题目标的分析及各阶段性目标逐步推

进,使思维愈加明 确,难度也相应降低,直至问题解决。

    3.以合理假设为思维起点

    假设是数学解题中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些问题直接由条件难以找到解题的突破

口,此时可通过合理 的假设,推出与已知条件相矛盾,然后进行适当的调整,得出问题的

结论。

    例4 松鼠妈妈采松果,晴天每天采20个,雨天每天采12个, 它一连8天共采了112

个松果。问这几天中晴 天、雨天各是多少天?

    分析 假设这8天全是雨天,则一共可采(12×8=)96(个),比实际少了(112-96

=)16(个),这是 因为把晴天每天采的20 个都当成了12个,从而可求出晴天的天数为

(16÷(20-12)=)2(天),雨天为( 8-2=)6(天)。

    引入假设虽然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但必须保证假设的合理性。既要保证解题的优化,

又要使解题过程完 整无误。

    4.以合理转化为思维起点

    思维起点的选择是建立在问题导入分析的基础上的。转化作为数学解题思维的重要策

略,有其独特的作用 。解题过程的实质通常就是对问题进行一连串的转化,进而达到求解

的探索过程,以恰当、合理的转化为思维 起点,对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有重要作用。

    例5 笼中有鸡、兔36只,共有100只脚,鸡、兔各多少只?

    转化1 假定36只都是鸡,则兔的只数为(100-2×36)÷(4 -2)=14(只),鸡的

只数为36-14=22 (只)。

    转化2 假定36只都是兔,则鸡的只数为(4×36-100)÷(4 -2)=22(只),兔的

只数为36-22=14 (只)。

    转化3 鸡都缩起一只脚,而兔都竖起了前脚, 仅用两只后脚着地,这时看脚只剩下50

只了,假定这时36 个头都是鸡,根据直觉思维,笼中有兔(50-36=)14(只);假定这

时36个头都是兔,根据直觉思维,笼中 有鸡(2×36-50=)22(只)。

    由此可见,进行合理转化是觅得思维起点的有效途径。

    5.以问题中的“不变量”为思维起点

    在数学解题中抓住题目中的不变量,并将其作为思维起点,对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简化解题十分有益 。

    3

    例6 甲、乙双方共有人民币若干元。已知乙的钱是甲的─, 如果

    7

    4

    甲给乙39元,那么乙的钱是甲的─,问乙原有人民币多少元?

    5

    分析 由题意可知,甲、乙两人的钱数不管怎样给,两人钱数的和

    3

    还是那么多,是不变量。于是,我们可由“乙的钱数是甲的─,得到甲、

    7

    乙两人钱数的总份数是(7+3=)10(份)”。这样,甲原有钱数占两

    7 3

    人钱数的─,乙的钱数占两人总钱数的─。同理“甲给了乙39元”后,

    10 10

    甲、 乙两人钱数的份数和为(4+5=)9份,甲的钱数占两人总钱数的

    5 7

    ─。这时可明显看出,“甲给乙39元”正好与甲、乙两人钱数和的(─

    9 10

    5 7 5

    -─)对应,即可求出甲、 乙两人原有总钱数为(39 ÷(─-─)=)

    9 10 9

    3

    270(元),乙原有人民币为(270×─=)81(元)。

    10

    此例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了“和不变”,并将其作为思维起点,达到了优化解题过程的目

的,使解题简化。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