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化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新课程理念下中考化学命题的原则与趋势之三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4 22:31:15   

考实验,首先是对实验的预测能力的考查,在选择题中,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二个方面是设计实验和改造实验的能力。这样的方向,主要是通过实验的组合和设计来体现。设计综合实验的能力是化学实验能力要求中的高能级要求。这类题型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体现:一是验证型,即证明某气体或某物质的存在,这类题目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已经做了比较多的研究,气体型)、固体物质型等;二是制备型,这类试题,由于受到初中化学知识点的局限,导致这样的试题设计上有一定的难度,通常还停留在氧气、氢气制备等,固体物质制备最多也只是提纯的流程图等,或结合计算,变化不是很多。最近在上做了一些文章,有了一些突破。但将高考题死搬式的“下放”是不合理的。例如某地中考中将高中的碳与浓硫酸反应搬过来,引用了大量的高中知识,将中考变成了浓浓的“高一预备班”。再如将高考的“引火铁”的制取进行下放。其实初中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东西,有些是根本不需要高中知识做铺垫的,就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能力区分开,而引用高中的知识,不能大量的滥用,否则将会有一种错误的导向,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定量测定。如纯度测定、分解率测定等。在初中这样的题材是非常的丰富的,由氢气量测定金属的纯度、由font-的量测定碳酸盐的纯度、由氧气的量测定一些物质的分解率、由沉淀量测

10某同学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制作了一套如图装置,用该装置对粗锌样品进行实验。请帮助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测定                             

(二)实验用品:托盘天平、药水瓶、铜网、铜丝、饮料瓶。

粗锌、稀盐酸、碱石灰(CaONaOH)。

(三)实验步骤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①称量10.0g粗锌放在铜网中,按图示装置组装后,称得仪器和药品总质量为120.0g

②将铜网插入足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

                        

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③反应完全后,称得装置总质量为119.8g

产生H2的质量为        g

粗锌的纯度为           

(四)问题探究:

  说明:不考虑空气中CO2、和H2O 对实验的影响。

1)该实验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若去掉碱石灰,则所测定的粗锌纯度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2)若将粗锌换成石灰石,原实验方案能否用于石灰石样品纯度的测定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3)若将图中药水瓶改成直导管、粗锌换成纯锌,用原方案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则结果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就这样的一个很生活化的题目,就能够将学生的能力区分得非常到位。

      实验的第三个考查角度是:评价实验和改进能力。上面的这个题目就是有评价性和拓展性的试题。这样的一个装置,不仅可以研究粗锌的纯度,还可以测定其他一些物质的纯度,还可以反过来测定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其实这样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的问下去,如此装置还可以做一些什么实验?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饮料瓶等设计成随开随关的气体制备装置吗?所以一个好的题目,不是材料如何精妙,不是形式如何出新,有时却取决于问题如何设计。象这个题目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出现,就比较新颖,还可以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呢?其实还可以更开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组合等。这一题中对学生评价和误差的分析,目的是考查学生的从实验到理性分析,从理性分析再到实验的转换能力。

     化学计算一定要有“化学味”,同时化学要从纯计算中完全的摆脱出来。教育部关于初中升学考试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表示:要降低对纯概念和计算的难度。实际上降低的是对偏、难、怪的题目的考查,而对化学中的计算思想的考查,并没有降低要求,相反是提高要求的。初中化学要形成最基本的几个化学思想,首先是守恒思想,它是贯穿整个化学学科的始终的学科思想,是最本质的思想;二是数型结合的思想。数型结合最能体现学生分析、归纳、抽象、整合的能力。三是极限思想;四是差值思想,又叫差量思想;五是排列组合的初步思想方法。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推断、选择中都有较好的体现。

11NaOH固体样品10g,经分析其中含Na2CO310.6%,含水:17.4%,其余为NaOH。将该样品溶解在100g7.3%的稀盐酸中,发生的反应有: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恰好完全反应后,最终溶液中仅有一种溶质,则蒸干后所得溶质的质量为A.5.85g  B.11.7g   C.10g      D.无法计算。只要能够理解最终的溶质是什么?是由什么元素构成?通过什么元素守恒解决,这个题目就不难解决。这就是守恒思想的体现。

12将某H2SO4溶液分成两等份,分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ZnOZnCO3固体,充分反应,所得ZnSO4溶液质量分数与所加质量关系图正确的是: 

这个问题是从一个简单的计算式的题目改编的,是数型结合思想体现的题目,原题中是四等份的硫酸中分别加足量的ZnZnOZnCO3ZnOH2后,所得的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通过改编后,好象是难度降低了许多,但是呈现的方式变了,是以图象的方式出现,这个题目要求学生能从纵坐标和横坐标进行分析,这个题目可以从两个角度都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一个是等质量固体时的溶液质量分数看,还可以从图象中的“拐点”看。思路多,但是能力要求高。数形结合还体现在试卷的最后一题计算中,主要是让学生绘出盐酸质量与所产生的CO2的关系图,虽然将有关数据已经提供,但是要能在图中正确的反映出来,就看学生对整个过程理解的程度了。

13某气体可能由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经测定其中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则关于该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是COCO2的混合物

C该气体中最多有2种物质       D该气体最多可能的组合有3

这个问题思考的角度是比较清楚的,将COCO2中碳氧元素质量比算出来,一个是34,一个是38,这样非常容易得出的一个答案是:可能是COCO2的混合物。该题是极限思想体现,同时思维的严谨性在这个题目中体现明显,氧气要想到的,没有严谨的思维程序,就非常困难。想到氧气,还要有组合的思想,所以,这种混合气的最多的组合方式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氧气存在。

     2003年的扬州卷中将这五个思想体现出来,这份试卷站在一个培养有化学思想的学生的高度看初中化学教学,对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为今后的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1.4  坚持创新综合:试题设计的活水

     本次命题中我们还注意到创新和综合是命题的源头活水,是命题的亮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始终坚持:把好自己的门与跨出自己的门的从属关系。在与物理与生物等学科的综合问题上,坚决考化学学科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综合一定是物理与生物中最基本、最常识的内容,决不让化学变成其他学科的“战场”。因此在本次命题前,我们制定一个原则:综合的是其他学科中的常识性知识,考出本学科的最本质的能力。基于这样的精神,综合我们主要在气密性检查上做了适当的体现。

     关于创新,不是在题型上,而是在题目的实质上。我们主要采取的手法是:建构情境法、正反逆转法(即正向问题反向问)、嫁接法(将不同的题目进行合理组合)、题型互换法(原来是选择的改编成填空,原来的填空改编成选择等)、语言描述图形化等。

2.命题的趋势:功能与指向

      命题者最想达到的有两个目标:一是测试卷有非常好的区分功能和基础检测功能;二是测试有良好的教学和教育方面的导向。而这两个目标归结为四个字:功能与指向。

      功能是命题的第一目标,也是首要目标,而指向是功能的终极目标,这两者是不矛盾的,但是,有好的功能的试卷,不一定就有好的指向,而有好指向的试卷,一般其功能总是体现得不错。

2.1  检测功能:进一步明确分工

     化学中考试卷,大多数是毕业与升学统一的,也有一些地区是两考分开的。谁更好,其实不需要做过多的探究,各有长处,即使上海的理化合卷也能出很好的试卷,也能以最佳的方式体现功能。因此在题目的设计中,对于两考合一的试卷,就要注意在每个题型中注意设计有区分功能与检测基础功能的试题,一般最好采用难点分散的方式,即在选择题中安排12个有好的区分度的题目,在填空、推断、实验、计算中都要适当的体现,在分值上也应该注意“难点小分值,中档中分值”的原则。波浪式的设计的最大的好处是检测基础与区分两相照应。下面是本次命题的双向细目表:

 为了执行这双向功能,我们确定的难中易的比为:721。在各分块知识点上,大致的分布是: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占21%,元素与化合物知识占37%(其中有三个选择题是实验方面的),实验占21%(实际上实验占到30%),计算占13%。在所有的重点知识点中,覆盖率在95%以上。

2.2  探究功能:进一步张扬个性

     试卷中力图体现实验探究和再现实验的真实场景,让那些动手的学生真正的在化学实验中得到分数,得到启发,是整个试卷中体现得最充分,也是最值得的地方。全卷最大的分值题是实验,全卷的灵魂也是实验。

    张扬个性,还体现在发散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如两个推断题的设计,简单、简捷的图示内容,却包含着丰富的能力资源,一个是离子分析型,一个是气体分析型。一个是物质本身的形式的开放,一个是组合方式的开放。让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让学生的发散空间更大,发散与收敛的个性张扬,有规律,也没有规律,个中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是本题的设计宗旨。

2.3  开放特色:进一步发散思维

     开放是本次命题体现得比较充分的一种方式。一般开放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条件开放,二是过程开放,三是结果开放。而其中过程的开放是最值得研究的。

NaOH溶液

 

过滤

 

AgNO3溶液

 

过滤

 

废水溶液

 

白色沉淀

(AgCl)

 

有色溶液

 

红褐色沉淀

Fe(OH)3

 

 

 

 

 

 

 

 

 

 

 

 

 

NaNO3溶液

 


1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一种工业废水溶液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假设能发生的反应均完全):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用化学式回答:

1)当废水溶液中仅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                    

2)当废水溶液中含多种溶质时,除上述溶质外,还可存在的铁盐是         ,钠盐是                      ,以及其它可能存在的溶质是                            。这样的题目实际上是对离子共存的考查,而落实到具体问题,就是一种条件和过程的同时开放。一定存在的离子有两种:Fe3+Cl;可能存在的离子是:Na+NO3H+,尤其是H+是最难分析得到的,这就是条件开放的隐含信息的缘故。而落实在结果上,将有多种组合,一种时,有FeCl3;两种时的组合有10种之多;三种时的组合又是多种,四种、五种,甚至六种等,全部加起来,所有组合有数十种。开放的最终目的是活化思维。适度的体现开放,一定要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目标,那种为开放而开放的题目,还是不要的好,不仅使阅卷困难,而且会误导学生,还会误导教学的方向。

3.命题的思考:方式与研发

     通过本次化学命题,我们深切体会到目前的命题方式确实需要改革,主要是在两个方面感受比较深刻:一是命题的主观性与盲目性;二是命题的随意性与实践性;三是命题的局限性与科学性。

     在命题中,尤其是实验与计算。一个新的实验题的设计,更多应该考虑它的真实与可操作性,主要是实验可操作程度与再现率的大小等。实验题设计时,温度、压强的影响,所选仪器与材料的可靠性,数据的合理性等,都是实验题设计中应该考虑的。

     在本次命题中,我们对一些过去已经认为“约定俗成”的经典实验提出了质疑。如测定含量、排水测定氢气体积求金属纯度等,有些明显体积过大,无法用正常量筒测量(如0.2克氢气,是2.24升,需要2500毫升的量筒!)。再如在水槽中调节量筒中水面与水槽中水面的高度一致谈何容易?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命题者深思,我们不是缺少动脑筋,而是缺少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实践的勇气,“拿来主义”的多了,“想当然”的多了,所有这些,都形成了命题的“盲点”。

      要想使命题方式更科学,就要注意在平时注意积累,注意研究开发新的题型。认真反思命题的过程。其中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题型的研究方式上要注重在思考中吸纳。命题者不仅要注意省内兄弟市的命题,还要放眼全国,更要关注全国各省市的竞赛初赛试卷,还应该多一双眼睛看高考,看高中试题的命题思路与方向;二是研究题目的呈现方式,在变换中出新;三是构建本学科的题库,建立方式可以在调研中储存,可以是网上征集,可以是举行研讨会征集,可以是进行题型创新比赛,命题能力竞赛等,在比赛和交流中发现新题,更重要的是在培养教师的命题能力的同时,也渗透了教学的指导思想。四是人员的培训方式,在开放中交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沙龙式的座谈,进行命题的研究交流等;五是命题的评价机制,要在科学的评估基础上完善评估体系。

     中考化学的命题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最具挑战性和风险性的研究课题。一份试卷,就是一次无声的交流,是一次与教师、学生的亲密对话,一份好的试卷将对一个地区的化学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将试卷分档次,可分为四档:最高档次的试卷是极品,她是高瞻远瞩、张扬个性、凸显理念的试卷。第二个层次的试卷是精品,是一份值得寻味的试卷;第三个档次是赝品,是对历史的抄袭,或者是直接应用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试卷充其量是叫完成任务;最低档次是次品。新课程标准呼唤极品和精品,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命好中考化学试卷,这是对学科的呵护,是对学生的最好的人文关怀,更是对化学课程改革最好的保驾护航。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