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49:02   

  (5)“压力—状态—响应”(P-S-R) 指标类型:这是加拿大统计学家最早提出,后被广泛应用的指标类型。他们认为,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人类从自然环境取得各种资源,通过生产消费又向环境排放,从而改变了资源的数量和环境的质量,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及其福利,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据此设计的指标的优点是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但在可持续性方面并不都存在这种关系,从而不能都纳入指标体系,实际上 UNCSD 的菜单式多指标体系基本上也是遵循这一框架设计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指标并不严格存在着压力—状态—响应关系。

2.3 国内的相关研究评述

  国内在相关领域也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指标体系也开展了一些工作,如在土地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以及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都涉及到可持续利用的内容。随着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研究的进展,可持续农业评价的研究也在逐渐展开。张凤荣在《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全面介绍了《FESLM》,在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几个方面阐述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原理,并应用《FESLM》的原理,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系统、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系统、珠江三角洲基塘土地利用系统等进行了典型分析评价[17、18]。傅伯杰等也探讨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19]。田学东在其硕士论文《土地持续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应用《FESLM》对曲周县进行了土地可持续性评价的典型研究;中国土地学会 1997 年年会以“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批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的成果,其中有些作者提出的我国可持续农业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农业土地的可持续性具有参考意义。1999 年,谢俊奇吸收和发展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在其博士论文《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系统的指标、评价和规划实践系列研究》中提出了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系统的指标体系,包括目标指标、诊断指标和结果指标,初步研究了 11 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系统的指标体系和指标值。

  总体而言,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缺少全国性的、系统完整的、既具有普适性又有区域性的指标体系。目前,围绕着评价指标的研究中,评价方法以短期的纵向比较为主,没有充分反映出可持续性的动态特征。所以,吸取国际上一些重要研究计划的精华,并尽可能与之接轨,应该是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与指标体系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国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与国际上的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阐明我国与国际上有哪些指标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特别是在某些评价指标阈值上的异同,并能阐明其科学依据。

3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土地可持续利用可以理解为在生态(自然)方面应具有适宜性,经济方面应具有获利能力,环境方面能实现良性循环,社会方面应具有公平和公正性。由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成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以及作为土地管理决策支持与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应突破土地利用研究停留在概念和一般理论以及局部性案例研究的局面,通过全面的具体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研究使可持续利用走向实质性深入,同时要密切服务于应用目标,突出可操作性;在重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注重生态经济社会过程的研究,探讨土地利用可持续与否的深层次原因。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具有系统的复杂性、多因素关联性、实现机制的多元性,以及区域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理论架构是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为此,应以土地利用的目标—土地利用的方式—影响土地利用的要素—可持续利用的指标—诊断标准(范围和阈值)为主线,突出土地利用对生态经济社会过程的影响。

  在现有的评价指标研究中,经济学家偏重于经济可行性的研究,注重的是利润或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生态环境学者特别注意水土质量的保护,着重水土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土地资源学者注重的是资源有效性、土地退化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评价指标研究;社会学者注重的是社会公平与效率方面评价指标的研究。今后应在评价中将这些方面的评价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指标设置上,既要突出系统性,也要注意实用性。所以可采取上述“菜单式少指标类型”,同时在具有压力—状态—响应构想的指标中,采用“P-S-R 指标类型”的思路,并注意增加直观性,密切与目标和关键问题的联系。在具体建立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方面,根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可以从生态(自然)、经济、社会 3 个方面设置合理利用指标体系,并制定各项指标的评价方法和综合集成方法。

  (1) 生态(自然)指标: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即分析和确认其对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演变过程的影响及结果,从生态过程(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性。相关的综合指标有:环境条件、资源条件、生物多样性、立地条件等。作为基础的定量指标有:土壤条件、水资源、气候状况、地貌特征、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具体要素等。

  (2) 经济指标: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在不会使土地退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即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综合指标方面,城镇用地将采用单位城镇用地所产出的城镇社会总产值与土地地价之比;农村用地将采用单位农业用地所产出的农村社会总产值与土地地价之比,或按不同等级土地的单位产出状况,以及不同投入水平收益状况(如现行农作物与当地适种的高收益经济作物)进行比较。作为基础的定量指标有:GDP、地价、利润率、产量、成本、商品率等。

  (3) 社会指标: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比较完善的社会调控体系,如行政管理力度、土地资源保护程度(基本农田保护程度)、政策法规效力,以及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社会可接受性,即从社会利益分配上分析土地利用方式是否会损害其它地区(或群体)的利益以及损害程度和补偿情况,直接指标有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引起的外部成本、社会承受能力、政策保障程度(有效性、稳定性)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