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亚洲的科技教育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2-04 19:03:34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亚洲成了世界注目的焦点。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腾起,令那些西方强国不得不刮目相看。甚至有些经济学家预言,用世纪,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应该说,与亚洲各国对教育的重视,尤其对科技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在亚洲,近年来召开的两次区域性的部长级代表会议,对于强化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教育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两次会议上,代表们认为要加快亚洲地区社会发展,必须要大大加强现代科学和技术及其成就在教育领域和经济各领域中的作用。会议号召由实施个别措施过渡到科学技术教育的普遍化和全面现代化。此外,会议上还提出了在青年和成年人中广泛宣传自然科学知识的任务。

  亚洲许多国家的教育机关的领导人、国民教育活动家,对亚洲地区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教育领域的工作状况表现出非常关心的态度。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的教育部长和负责经济的部长参加的第五次代表大会(1986年,曼谷)的文件中,可以反映出这一点。会议以新的方式广泛讨论了如何改进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学科教育的问题。会议指出,“科学和技术及其应用,是当前社会的文化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21世纪的接近,适当应用科学与技术已成为亚太地区各国为达到发展目标和改善各国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但这不仅是要求大量培养专案泽者。会议还指出:“全体居民都应该能够估价科学和技术的意义,适当地将科学与技术用于发展的目标。”因此,今天,现代科学和先进工艺应该成为所有的人棗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掌握的知识。

  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还一致同意在亚洲地区推广“人人学科学”的计划。这个计划的通过,不仅在亚洲,而且在世界其他发展中地区,都是一个没有先例的现象。

  “人人学科学”的计划方案,最早是由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的负责将科学与技术用于发展的部长和经济计划部长们在第二次代表会议上建议的,同时考虑到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规划,最终由亚洲教育方面的新措施研究中心策划的。

  1983年在曼谷举行的关于改善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问题的地区性会议对该计划进行了审议。这个计划的制定,毫无疑问是亚洲国家改善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事业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现象。这个方案明显地扩大了该领域所进行的工作范围,使学校定向于改变对自然科学、数学和技术系列各门课程教学的态度,有助于加强青年的生活和劳动活动的联系,号召在青少年当中广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1986年,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举行的实施该地区教育领域新措施的发展规划问题的协商会议(曼谷)上,对该地区这项工作进程作了分析。23个国家的代表在确定1987~1991年规划的主要方向时,指出了普通教育学校在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方面继续努力的必要性。为此,他们建议各国教育部继续研究制定“旨在使教学工作和教学方法得到加强,使学生的研究技能得到发展的教育计划”。

  亚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发展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重要意义,这从许多政府的文件中可反映出来。在这些国家,如孟加拉国、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菲律宾,都制定了旨在将科技成果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领域的国家规划。在这些规划中,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

  亚洲人历来以重视教育为传统,但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却是在走了相当一段弯路后,从深刻的历史教训中得到的。

  战后许多亚洲国家获得独立,四处寻找富国强民之道,学习发达国家教育兴国的经验,然而却未取得预期的成效。追究其原因,关键是未能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经济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和第一推动力,没有确立科技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单纯、片面地强调学历。比方,印度是一个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校大学生人数近年已达380万,仅次于美国,然而古典人文宗教类学科却占了主要地位,无法适应其经济发展;菲律宾总人口才有6200多万,却有150多万在校大学生,但大学毕业生失业严重,无助于国家落后贫困状态的改变,其重要原因是文凭教育造成了人文学科泛滥成灾。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它的成功与其在70年代的教育定向转变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韩国摆脱了日本的长期殖民统治,建立了大韩民国。但由于随即爆发的南北朝鲜的战争,战乱中的韩国无法顾及教育。直至50年代中期朝鲜战争结束后,规划教育发展和学校课程才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中心。第一次改革发生在1955年,这也是韩国的第一次教育大发展。这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规范了学校课程标准,加快了各级学校的建设。但过度膨胀的学历教育也几乎使国家陷入濒于崩溃的危险境地,人们惊呼“教育亡国”,并导致了1960年“4·19”学生革命的爆发,促成了李承晚政权的倒台。

  70年代初,韩国政府在历时三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长期综合教育计划(1972~1984))和《教育发展的课题与展望(1978~1991》。同时,确立了新的基本国策:一要努力发展经济;二要树立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与此相呼应的教育改革采取了“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的改革形式。一方面突出了科学、技术、伦理和历史等学科的地位;另一方面强调了以“基本概念”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发现和研究”为主要教学方法。1987年,直接受总统领导的教育改革审议会提出了《面向2000年教育改革的蓝图》。同年4月,韩国文教部决定又一次进行新的教材改革,目标是为了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面向21世纪,要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良好道德的韩国人。在中小学教材中,加强了基础科学和技术教育,增加了数学和科学课学时,强调了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材中补充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安全、环保、性科学、人口、海洋知识、计算机应用等内容。1990年,政府又在《教育白皮书》中调整了《面向2000年教育目标》。

  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增强和政治的稳定。目前,韩国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国家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文盲的国家;国民受教育程度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有36%的中学毕业生可进入高等院校(仅次于美国);根据国际比较分析,韩国中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水平均占世界前列。国际教育成就评定组织曾对 12国24 000名学生的科学和数学成绩进行的测试发现,韩国13岁儿童78%具有会运用中等数学技能解决两步的问题,而美国是40%;韩国学生中有70%以上会使用科学程序和分析科学数据,而美国仅为42%。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韩国教育家们一再强调:要用实用的生产性的基本学力来代替以高等学历为导向的教育观,要将学生从“考入一流大学”的检槽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条件去发展自己的才能。

  现在,韩国已建立了基本完善的科技教育体系,并坚定不移地贯彻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方针,实施“发展尖端产业、科技立国、教育立国”的基本国策,“要在ZI世纪的世界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2000年进入世界前十名”已成为韩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界的共同奋斗目标。为此,近年来的新改革又确立了以未来信息社会的要求及国际社会的需要为改革目标的基本方针,把计算机教育、外语教育、科学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定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分析这些亚洲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所以能成“龙”,除一定的经济政策外,关键的因素就是发展科技教育。它们能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经济转轨升级的需要来改革教育,培养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相应的科技人才,从而带动了经济起飞,促进了国家现代化,使这些昔日人口密集、资源贫乏、经济落后、封建意识极为浓厚的穷国彻底改变了面貌。事实证明,教育与科技结合并为经济发展服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摆脱传统教育模式、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首要手段。

 

 

 

(本文摘自 常初芳著《国际科技教育进展》第60-66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