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的研究与实验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2-04 19:03:36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成果

 

五、教材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一、研究目的

 

    研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的编辑指导思想、编辑原则和教材结构、体系等,在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编写体现国家教育方针、符合我国国情的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

 

    二、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一)背景

 

    1. 《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制定和颁布

 

    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988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1992年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这些文件的制定和颁布,为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依据。

 

    (1)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 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因此,义务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己任,而不是单纯的升学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

 

    (2)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对地理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以及教学要求等方面做了比较明确、具体的规定,使教材的编写有所遵循。

 

    2. 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理学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即人类逐渐认识到社会的发展正在受到挑战:人口膨胀、资源贫乏、环境恶化,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这些问题传统上属于地理学领域。因此,地理学重新强调整体研究的原则,注重研究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代表的一类综合问题。与此同时,地理学的分支依然得到发展,力图从各个侧面来分析总体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成为现代地理学的标志。

 

    3. 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劳动市场要求的变化,都要求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增强适应性。许多国家为适应这种变化,纷纷掀起了教育改革和革新的浪潮。提倡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和动手能力,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地理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也必然受到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

 

    (二)基础

 

    我们对现行的全日制初中地理教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了过去编写教材的经验和不足;又对香港地区、台湾省,以及美国、英国、德国等同类地理教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吸取国内外同类地理教材好的经验,为我们编写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 对全日制初中地理教材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哪些是新教材应该继承的;哪些是新教材应该改进的。

 

    1978年编写后经过不断修改的地理教材,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知识的基础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较强,思想性也较强,这在编写新教材中应该继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的知识量较大,有些知识偏难偏深;对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反映当代社会面临的地理问题不够;教材的表述方式不够生动活泼。

 

    2. 对港台地区和外国同类教材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哪些内容和编写方式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在编写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之前,我们参阅了美国、日本、德国、香港地区和台湾省的地理教科书。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教材有优点,也有缺点。取各家所长,主要优点是:课文结构丰富多采,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文字表述、教学指导语、教学辅助材料的文字表述配合使用,使教材生动活泼,教学性较强;教材有比较完备的图像系统,在图像的种类、信息量、印制等方面质量较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意教材的版式和美术设计。

 

    三、研究过程

 

    本项目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调研:我们组织人力进行了教材编写前的调研工作。这项工作分两个方面同时开展。一是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课等活动,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知识的难点所在;二是对我国历史上编写的各套地理教材,以及港台地区和国外的地理教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如前所述,我们重点研究了我社1978年编写的地理教科书和美国等国家的地理教科书,找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我们编写新教材提供借鉴。

 

 (二)实施:本项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编写教材来实现的。我们编写教材大体分三步走。第一,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获得的各种意见、建议以及学习国内外地理教材的心得进行了整理,并结合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的学习,对新教材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地理教科书的总体框架。第二,对教科书各部分初稿的编写,采取集体研究-分工编写-主编统稿的方式进行。第三,召开由编写人员、专家、教研人员和教师共同参加的审稿会,广泛征求对教科书的意见。最后修改定稿。 (三)实验:自1990年秋季起,我们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材的实验工作。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 选定了100个实验样本班,并确定本学科的重点实验区和实验班级。

 

    2. 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地理教材培训班,参加的人数为160多人次。我们介绍新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思路,分章节对教材作了详细的说明,并提出了对实验工作的要求,使参加实验的教师在上岗前做到心中有数。

 

    3. 对样本班进行了初态测试。

 

    4. 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实验进展情况。1990年听课50余节, 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40余次,并通过《试教通讯》及时交流各实验区的经验。

 

    5. 对地理教材的评估。通过测试和各种调查表,了解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对教材的评价,检验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为教材的修订提供第一手资料(见附表一、表二、表三、表四)。

 

    通过对实验数据、书面意见,以及各种座谈会上了解的情况分析,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新教材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体现了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要求,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适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国内外一些专家、教研人员对新教材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见附表五)。 (四)送审:教材经过实验并修订后,送国家教委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现已通过审查,供全国各地试用。

 

    四、研究成果

 

 (一)出版的教科书品种和系列化教材品种

 

    经过几年的工作,我们出版和合作出版了地理教材共8个品种40册。 其中教科书8册;与之配套的教师参考书18册,地图8册,音像教材6册(见附表六)。 (二)新教材中的重大改革

 

    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公民的地理素质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我们认为起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二是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三是培养爱国主义等思想和观念,能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规范自己的行为。教材作为学校地理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养成公民良好的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地理教材面临着改革。我们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地理教材改革的突破口,并予以实践,使地理教材的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1. 建立新的教材体系

 

    (1)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要克服过去初中中国地理、 世界地理基本上按地方志方式编写,罗列地理事实材料,以记忆为主的缺陷,必须首先改变建立教材体系的指导思想,即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建立教材的新体系,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

 

    (2)按照地球、地图、世界区域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的顺序构建教材的总体框架。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中外地理教材都用一定的篇幅加以介绍,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在新教材中仍要保留这一部分知识,需要改进的是这部分知识的表述方法,使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区域地理部分,我们采取先外后中的顺序和“详中略外”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这样由整体到部分、由系统到区域、由宏观到微观,与小学社会由近及远、由个人-家庭-社区-中国-世界的体系相呼应,以加强初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并能在打好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宏观地认识世界,然后比较深入地学习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

 

    新的初中地理教材加强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通论的基础知识,以及中国地理总论的内容,提高对地理科学规律性和我国地理国情的认识。对世界区域地理和国家地理、中国区域地理力求突出重点和特点,减少层次,减少所学国家和区域的数目和次要地名。新教材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结构如下表所示。

 

    2. 精简和革新教学内容

 

    精简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区域地理部分。其目的在于减少区域地名的堆积和层次的重叠,突出各区域中地理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打破面面俱到的地理“八股”写法。

 

    (1)对世界区域地理部分的地名和分区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世界地理重点讲授的国家由原来的42个减为15个,出现的地名由原来的448个减为288个。世界地理的层次由原来的世界概况、大洲地理、洲内各地区地理、国家地理四个层次,改为世界概况、13个大区地理、主要国家地理,从而减少了区域地理的知识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世界地理讲述的13个大区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综合考虑划分的,同时,我们也参考了一些国外教材对世界区域的划分方法。

 

    (2)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由原来的8个综合区改为4个区。 中国地理分区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处理这个问题,必须考虑到划分地理区域的科学性,同时又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4 个区是在地理学界比较成熟的三大自然地理区的基础上,又综合了人们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划分的综合区域。

 

    面对世界及我国新的发展和变化,我们要赋予地理教学以新的内容。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其中很多内容与地理有关,这是地理教学的时代特点。新教材首先加强了有关环境、资源、人口方面的知识内容,用“人类活动要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说明解决环境问题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要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

 

    3. 突出能力培养

 

    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中学地理教育,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义务教育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更高了。这个高要求,并不表现在增加知识的“量”上,而应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上。与教材的知识结构相比,智力结构是一个隐性结构,融于知识之中,但它又是有序的,有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新教材在构建教材的智力结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教材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对学生进行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一是选择一些有思维训练价值和地理评价意义,并有代表性的地理事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二是加大地图训练的力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有重点地训练学生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基本技能。这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都可以做到的。新教材充实了“地球仪”和“地图”基本知识内容,在各章节加强了读图、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获得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三是走向社会大课堂,亲身参加地理实践活动。

 

    4. 优化地理教材的表述方法

 

    教材的表述方法对于提高教材的质量极为重要,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作法。

 

    (1)对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的选择。在选择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注意它们的科学性、有用性、可接受性,以及知识的智力价值。

 

    (2)对表述手段的设计。地理教材主要的表述手段是文字和图像。 文字表述有多种形式,比如描述式、说明式和启发思考式。对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各种方式都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其中特别要重视启发思考式的应用。文字表述的要求是准确、生动、概括、易懂。图像表述也有多种形式,比如地图、景观素描图、照片、统计图表、示意图等。图像表述的要求是确切、鲜明、重点突出。为了加强教材的直观性,新教材加大了图像的篇幅和种类,使其成为教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本的彩色照片,各册都有50幅左右(以往各册课本只有10余幅),还有分布图、示意图、景观素描图、统计图等到150幅左右(以往各册课本只有70幅左右)。通过具体生动的图像同课文结合,大大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进而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为了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我们在课文适当的地方,还引进了寓意深刻、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

 

    (3)对知识信息的处理。在对所选知识进行处理时, 我们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着眼,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表述顺序;对复杂的事物尽量概括化;对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努力把原理与事实结合起来。

 

    (4)对课文的组织。按照我国教材的传统习惯,教材以章、节组织。 吸取国外教材的优点,每一节都设计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启发性或可读性强的教学辅助材料,并且适当安排一些练习题,构成“正文-小栏目-复习题”三者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课文模式。这种课文模式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为地理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新教材改革的理论研究

 

    现在,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以全新的面貌问世。教材能有如此之大的变革,是因为在编写地理教材时,我们重视研究了以下问题。

 

    1. 如何用系统论的观点组织教材内容

 

    区域地理教材内容的组织,一直是个值得很好研究的问题。系统论的发展和在地理学中的应用,使人们有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组织教材。系统论的观点是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动态的观点。地理教材内容可以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其各章可以看作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不论是教材的结构,还是总论和分区内容的组织,都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组织教材。

 

    (1)从地理教材这个大系统出发,注重地理教材的整体设计。 区域地理分为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如何在教材中安排这两部分知识,使之能够更好地体现教材的整体性,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可以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不论从自然景观还是从人文景观来说,中国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一些地理特征的形成,均要受到世界这个大背景的制约。离开了整个世界,就无法深刻地认识中国。因此,从知识的衔接上看,先世界后中国的结构比较好。

 

    (2)从各章教材这个子系统出发,注重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就总论部分来说,地形、气候、河流等章,各自都可以看作为一个子系统,前一章应该有某些信息传入下一章。其中包括学习新的一章所需要的旧知识,也包括前一章提出的、留给后一章解决的问题。这些信息输入到该章后,以某种形式与新知识结合,一部分在章内消化吸收,一部分要输入到下一章。尽管各章的主题可以完全不同,但相互之间应该有或多或少的信息交流。就区域部分来说,这种系统之间的联系更应得到很好的体现。比如,讲上海时,如果学生不了解上海各种原料和能源的输入,以及各种工业产品和技术、信息的输出,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上海这个全国经济的中心。由此看来,用系统论的思想组织起来的教材,摆在学生面前的就不是一份份互不联系的地理事实的“流水账”,而是一个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地理网络。

 

    (3)注意充实地理系统知识,使之更为完备。70年代以来, 人文地理在我国的复兴,使我们的眼界大为开阔。过去对地理系统知识的理解有失偏颇,把一些反映人类文化、风土民情的人文地理知识拒之于地理系统之外,使教材只有“骨头”,没有“肉”,学生不喜欢学。新教材大大增加了人文地理信息,丰富了地理内容。比如,教材在国家地理部分,适当增加一些反映不同国家风土民情的阅读材料,可以增加学生对这些国家人文特点的理解。

 

    2. 如何在地理教材中体现现代教学论的思想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劳动市场要求的变化,都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增强适应性。认知学习理论应运而生,各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均起了变化。这种教学理论冲击和突破了传统理论单纯传授系统的书本知识,主张通过传授结构化的、理论性强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着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尤其强调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和动手能力。地理教材的编写应该体现这种现代的教学理论。学生的创造性来源于他的质疑精神。因而地理教材要改变结论过多、启发太少、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教材中可以适当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小栏目,比如:“想一想”、“做一做”,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手脑并用”,灵活地掌握地理知识。地理科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科学,这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教材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教学内容中多穿插个案分析,把学习方法也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

 

    3. 如何突出地理教材的教学性

 

    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教师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对其加工后,传授给学生,学生使用教材主要是强化从教师那里获取的知识;第二种看法是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二是相对独立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从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因此,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取第二种。要突出教材的教学性,必须在考虑教师的教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这无疑对教材结构的设计、内容的表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教材的教学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力求使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所构成的逻辑顺序,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统一起来;第二,力求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文字生动、图文并茂;第三,必学和选学内容结合,增强教材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第四,逐步完善系列化教材,及时扫清地理教学中的障碍,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

 

    五、教材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在教材改革中,新教材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了。新教材对传统教材有所突破,得到了专家和广大师生的好评。同时,通过实验和培训,教师掌握了新教材改革精神,从而使新教材在全国的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尽管如此,新教材仍然存在着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地理基础知识的选取,以及内容的组织,仍有不尽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新教材体现了从以单纯传授知识的结构模式,向着传授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的结构模式转换。但是,就整个能力培养这条线索来说,层次或者说梯度还不够明显,随意性比较大。

 

    3. 教材中的图像已经从“附图”的地位变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中图像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表现在图的种类和数量均比以前的地理教材增加许多。但是,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图像的功能方面尚有改进的余地。例如,对每幅图信息量的控制、图与文的配合等方面,都还存在问题。

 

    4. 新教材版式设计仍有改进的余地。图幅的大小如何适应文字排版的格式、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排版空白而又不影响美观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子课题负责人:陈尔寿 徐 岩

 

 执笔人:韦志榕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