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中等教育的发展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2-04 19:03:38   

  

     在古代学校教育中,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没有严格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区分。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教育的逐渐普及,才逐步形成了高等、中等和初等的现代教育体系。这就是说,现代中等教育是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最近几百年才产生和形成的。

    一、文艺复兴时期中等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发,城市资产阶级的财富和势力不断扩大和膨胀,他们为了与封建势力作斗争,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就要求自己的子弟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就出现了以传授知识和发展儿童个性为主的新学校,这就是最早的一批中等学校。例如德国的“拉丁学校”和“文法学校”,英国的“公学”和“文法学校”等。这类学校的一端并不和小学相衔接,而是和预备学校或预备班相衔接;另一端则和大学相衔接。这是一种为大学培养预备生和为教会、国家培养僧侣和官吏的学校。这个时期可以算是中等教育发展的初期。

    二、现代中等教育的产生和双轨制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世界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受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变革。广等教育的变化尤为显著。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科中学的出现和在中学课程中增加实科性的内容最典型的是1708年德国席姆勒(C.Zemmler)所创办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学校。在17到18世纪之交,法国圣乐会创办了具有实科方向的中等学校(教授数学、物理、地理、历史,低年级用法语教学)。在同一时期里,英国城市为资产阶级子弟设立的中学,也具有明显的实科性质。1701年,在莫斯科开办的数学、航海学校,苏联教育史家也认为是实科性质的中等学校。

    实科中学的出现乃是中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比起古典文科中学来,实科中学更接近生活和更适应生产与国民经济的需要,就是说,它具有更鲜明的现代中等学校的性质。

    这类实科性质的中学已经具有准备就业和升学双重任务,但在当时它们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在升学的资格上都被认为是低于文科中学的,它们的毕业生只能升入低于大学水平的技术学院。工艺学校的产生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端16世纪中叶以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使旧式的学徒制趋于瓦解。随着新机器和新工艺的发明,社会生产发生了激烈的变革。机器大工业生产提出了向青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工艺学校的创立为广泛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工艺知识,以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马克思说过:“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

      教育范围的扩大学校类型的增多过去,能够受到中等教育的只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子弟。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发展,必然提出普遍接受中等教育的要求。于是“等级学校”逐步地被“阶级学校”所代替。这个时期出现了供资产阶级子弟入学的多种类型的学校。例如,法国在19世纪中期开始在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高年级进行文理分科,出现了设置近代课程名为高等小学而实际上属中学程度的中等学校。美国除了为大资产阶级子弟所设的注重古典学科、准备升学的中学,即公学和文法学校外,还出现为中产阶级子弟设立的注重现代学科的中学,以及为中下层平民子弟设立的中等学校。

    美国的中等教育发展较晚,殖民地时期从欧洲大陆移植了“拉丁文法学校”,作为大学的预备学校。独立战争以前,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文实学校,包括文、实两科。南北战争以后,作为私立学校的文实中学已经不能满足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于是在1821年首先在波士顿市创立了公立中学,侧重实用性较强的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的教学,兼顾升学和就业两方面的需要。从此,公立中学便成为美国中等教育的主体。

    在欧洲大陆,双轨制教育制度基本确立在前一阶段,受中等教育主要是有产阶级的特权,劳动人民的子女只能受到程度很低的初等教育。这些初等学校都由教会主办,内容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这些学校设备简陋,质量低下。工业革命以后,大机器生产需要工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才逐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并为劳动人民的子女在初等小学的基础上设立一些高等小学,毕业后可以升入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这就构成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一条轨道。再加上前面讲到的资产阶级子女学习的文、实中学的一条轨,形成了平行的、互不沟通的双轨制。一条轨道担负着培养高等学校的新生或工商业管理人员的任务;另一条轨道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

    这个时期学校的类型已由过去的单一的古典中学发展到多种类型,任务也复杂了。

    三、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19世纪中下叶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由自由竞争转为垄断资本。同时,这个时期的科学技术也有了很快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帝国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熟练劳动力和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才。因此,欧美各国普遍实施强迫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由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逐步衔接起来。20世纪初叶至中叶各国的初等教育才逐步建立了统一的学校(小学人除了极少数古典中学仍然保持只招收预备班的学生外,大多数中学都接受初等学校的毕业生。但是小学毕业时需要进行一次考试,根据儿童的能力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等学校。

    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由于政治的民主化运动、人民群众争取教育机会均等的斗争,英法等国被迫陆续取消小学毕业考试。五六十年代是中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年代。到70年代中期几个工业发达国家的中学入学率几乎都超过了80%,美国、日本、苏联都超过90%。

    中等教育的普及带来了中等教育结构的变化。过去,小学毕业以后就开始有阶级区分,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 教育民主化的进展,这种区分已逐渐在消失。

    从中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1.现代中等学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又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的任务从单一的为大学培养新生发展到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当然也包括为大学培养新生)这样复杂的任务。

    2.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的教育制度具有双轨制性质。虽然由于战后中等教育的发展,中等教育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普及,但中等教育内部仍然存在着双轨制的痕迹。

    3.美国的学制所以没有形成双轨制,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教育发展较晚,等到它发展中等教育的时候已经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需要普及教育的时代了,再加上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贵族统治的历史时期,这就使得美国的教育成为单轨制,而且影响到以后世界中等教育的发展。

 

(本文摘自 王承绪   顾明远 主编《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159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