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6 15:50:23   

    当个人,民族,国家处于逆境时更应奋发立志。司马迁曾总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是发愤立志的最好例 子。“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显现了从逆境中走出来的可贵精神。迭经优患的中华民族始终坚强地屹立于世界之 林,“卧薪尝胆”的志向,多难兴邦的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励作用啊!
    有志者事竟成。在历史教学中灌输奋发立志的思想非常重要,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虽说人各有志,但这志 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应把个人的理想抱 负与祖国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把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与为民造福联系起来。更要使学生明白奋发立志既要从大 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从而完成大志。
    三、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也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的潮流,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是分不开 的。
    惨遭车裂的商鞅,虽牺牲了生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超出东方六国,成为兵革强大,请侯畏惧的天下雄 国,为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的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理论 根据,“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可贵品质,显示了一代新风。被列宇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一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 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 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优秀民族。汉唐盛世的出 现与开放是分不开的,张骞出使西域,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的中心均说明了这一点。明清时期中国虽说已 走到封建社会的尽头,八股盛行思想没落,但仍出现像徐光启这样沟通中外文化的先行者。他眼界开阔,敢于 破除民族偏见,排斥自大的思想,向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习,翻译《几何原本》,弥补了中国数学的不 足;学习西方水利机械,写进了《农政全书》;在修历时既重视观察仪器,又注意“会通”,并不盲目崇拜, 表现出洋为中用的博大胸襟。无独有偶,在清闭关锁国下,林则徐可谓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 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 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 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启蒙了思想,开创了新风。之后,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 译的《天演论》等都为启迪中华民族的智慧,加快历史的进程作出了贡献。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 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 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 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只有将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精华,实现继承和引进的结合,实现民族性和世 界性的统一,中华民族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分不开的。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 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三上”是北宋大文豪 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于在文学上大有作为。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 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他们都把学和问 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古人这些勤学好问的事例在历史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学中,注意运用,循循善诱,进行教育,能使学生从 中受到启迪,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五,勤俭、廉介
    勤俭、廉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尚勤俭是与中华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有关。黄土地上的人们以其微 弱的小农经济,经受不起水旱灾害,战火兵@①的冲击,只有通过男耕女织的勤劳,节衣缩食的俭约,才能生 存下来。同时又与中华民族在世事沉浮的得失中的经验有关。“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 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残民以逞, 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奢则不孙,俭则固”“俭则穷欲,侈则多欲”,“节俭朴素,人之美 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的鲜明的善恶态度。
    要廉介必须要知廉耻,廉耻即“廉洁”和“知耻”,“知耻”是因,“廉洁”是果。中华民族中凡是不为 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不是一代风范就是千古留芳。明北京保卫战中 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在“土木堡”之变时力搅狂澜,坚守北京,公 忠无私,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介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 北京保卫战有功,代宗特赐他一处官邸,还加官进爵,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 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始终保持节俭,廉介的美 德为世人所崇敬。在延安担任教育厅长及自然科学院长时无任何特殊化,建国后已年逾七十,衣着仍是补了又 穿,穿了又补;饮食仍是小米玉面为主,家属医疗费及办公用品也是自己化钱;当人大代表每月50元补贴如 数退回。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介美德得到升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