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不详  作者:作者__  更新时间:2005-11-18 10:51:52   

  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圆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事实上,在今天不少课堂中仍然是单调的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学生对书本、对老师只有被动的服从、接受,没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没有自己的观点、主张,毫无主动性可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所以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动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基本技能的训练正是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生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事物、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这就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培养发展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基本技能贫乏,则不利于培养问题意识。

    2、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且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大了。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有赖于一定的知识基础、适宜的外部环境,还依赖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

    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牛津剑桥植物百科》、《牛津剑桥动物百科》、《牛津剑桥海洋百科》、武大华软的《高级中学生物(上、下)》等多媒体教育光盘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2)通过实物展示、实验等直观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践等途径,直接地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从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并对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法和技能。如在演示《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时,可提问学生:为什么要用37℃的水浴?滴几滴HCL行不行?等,来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对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比较,形成问题情境

    生物学中有许多概念和日常生活中的说法不尽相同,学生也较难弄清。如鲸为什么不是鱼?蝙蝠不是鸟!两栖动物的两栖的含义。通过这些概念和说法的并列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

    4)引导学生走进开放的大课堂,关注生活中的事实和现象,去探求大自然的神奇
    大自然是生物教学的大课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了解他们许多未知的生物体结构和生理现象,去观察学校周围有环境污染和生态情况,激发学生的强烈困惑: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怎么办?并培养学生树立征服自然界的雄心壮志。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