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7 07:56:34   

  对以上三个特性的认识为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提供了理性的依据。新的基础教育观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定位。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基础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不仅强调基础知识等本身应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更强调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反映。"发展"作为一个中心词,在基础教育价值定向中得到充分具体体现。

  学生观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传统教育中对中小学学生的看法,强调的是他们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即主要看到的是学生的现在状态,而不是它的潜在状态,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传统观念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主要看作是把人类已有的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学生观 ,教师才不会把教育仅作为一个灌输的过程 ,把学生当作一个可装大量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形成技能,技巧的人。除此以外,学生观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并相信每一个具有入学资格的学生,不管他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都具有发展和形成自己有价值的独特性的可能。正像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制定的优秀教师知识和技能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优秀教师热爱青少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他们的成功在于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5)

  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方式,它是沟通教育理想"此岸"和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不能没有教育活动观。传统教育活动观主要关注教师教的活动,忽视对学生学的活动、或者把学的活动只看作是由教的活动所规定的应答性活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观又走向另一极端。我们主张的新教育活动观强调教育活动是师生围绕中心任务共同进行的,双边多向共时活动,它必须要有教与学双方积极参与和有效沟通。此外,教育活动还具有灵活结构性和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其产生的影响具有综合渗透性。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策划者、承担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必须围绕活动的目的与任务,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与创造等提供可能、创设条件,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增强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由此可见,构成教育理念的"三性"、"三观"是密切相关、息息相通的。它们从价值观、对象观、活动观,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出发,对当代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性质、特性作了回答。教师具备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就有可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自己看似平凡的工作,从平凡中感受为人类自身发展的教育事业之伟大,也唯有如此,才能具备真正自觉而高尚的师德。

  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也不同于今日教师。它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

  处于未来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是作为人类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教师所必须的,也是要与充满好奇心、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的学生共处,并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胜任教育者角色的教师所必须的,同时还是需要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师所必须的。在未来社会每一个人,尤其是教师都将是终生学习者,基础层的知识及其掌握过程,为教师终生学习提供了多方面兴趣和自学的可能。未来教师是精神生活的富有者,他不仅应有强健的自然生命力,同时有旺盛的精神生命力──学习的需要、信心与能力。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生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与能力。

  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是教师专业知识构成的第二个层面。 2门学科的性质可以是临近、 相关的,也可以是相距甚远的,随学习者本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这部分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与非教师的其它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在要求上相比,教师有其特殊的专业要求:
  首先,教师应对该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这不仅是因为不能把不准确和错误的东西交给学生,还因为只有在对知识和技能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的进展状态,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习题做错。
  其次,教师要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了解,这使教师有可能与传授相关学科的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
  第三,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这些知识的意义在于使教师能在教学中把学科知识与人类的关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揭示出来,使科学具有更丰富的人文价值,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的愿望。
  最后,教师需要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上述四方面的要求都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使教师具有丰富的、扎实的知识底蕴,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符号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而是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及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育人的全面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