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巧用电教媒体,提高探究兴趣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0:52:38   

  我是一名仅参加教育工作3年的青年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在近3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逐渐从教法单调、死板、难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中走出来。回顾祖国的3年,我在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运用电教手段努力创设和谐欢快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诱发学习动机,探究新知兴趣,使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 借助电教手段,诱发学习动机。

  1、 播发乐曲,引入课文。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我先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这只名曲的呢?”通过造成悬念,学生读课文时兴趣盎然。

  2、 运用录像,揭示内容。如教《林海》一文时,教学开始,我便打开制作的录像带,展示给学生面前的是“林海”的描绘,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配乐朗诵,这样把学生带入“林海”的意境之中。既而启发学生思考:林海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让学生直观认识事物,从整体上感知到林海的全貌,从而领略了本文的内容。

  3、 巧用复合片,探究新知识。如教《琥珀》一文时,我先借助学生在自然课中关于生物的“食物链”,出示复合灯片,使学生明确蜘蛛是苍蝇的天敌。接着,向学生交代本文就是介绍关于蜘蛛捕食苍蝇时发生的有趣故事的内容。这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发挥学生自主能力。

  二、 巧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1、 图文结合,突破教学难点。如教《月光曲》一文,课文中通过写皮鞋匠的联想,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月光曲》的思想内容。这部分是贝多芬情感的升华,突出表现了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很好的理解描写联想的文字,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出示了3幅形象逼真的灯片,(①月光下波光粼粼;②月光穿过微云;③波涛汹涌的大海。)让学生一边观察画面一边朗读这三个方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贝多芬的琴声变化。这样图文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教学环境中,缩短了文章中自然的景象与学生有限的认识能力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既领悟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又受到了美的陶冶。

  2、 声形结合,体会意境。如教《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创设悬念:①小女孩在什么情况下终于擦燃了第一根火柴?②为什么每次擦燃火柴会有奇异的幻觉?我用幻灯机映出寒冷的大年夜景图录音机播放出北风呼号的声响。既而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音描绘在寒冷的大年夜,小女孩赤着脚在大街上买火柴的情景。再让学生轻松朗读相应的句段,使一个在大年夜又冷又饿的买火柴的小女孩形象再现眼前。体会出小女孩此刻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三、 扩展电教领域,提高学习兴趣。

  1、 听评结合,激发朗读兴趣。我经常利用预习时组织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并用录音机录下,当堂播放,让大家进行评议。这一环节,学生把“录下我的音”当作乐事。

  2、 拓展知识面,培养自我钻研的兴趣。有些课文涉及到课本外的知识,我便利用自习课,活动课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看名人故事、名诗欣赏、童话故事等,组织他们阅读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 发散联想,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条途径。如教《蝙蝠与雷达》后,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使(  )能够(  )。学生通过联系旧知和课外读物中所学的知识,列举一些仿声现象。如鱼与潜水艇,鸟与飞机,人脑与电脑等。这样有课内向课外延伸,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