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拒绝语文课堂中的“表面自主”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0:53:46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但是笔者在最近的几次听课中发现有些老师实施的“自主”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只是表面上的自主而已。

  案例一:某教师执教《放弃射门》时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

  ……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作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学习会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案例二:某教师在执教《早操》时的一个片断

  师:请同学们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生纷纷争抢“苹果”(共十个要识的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坐位上)

  师:老师帮你们贴到黑板上。

  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

  生:贴在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师:还是贴在中间好一些。(教师把字贴在了小露珠、小鸟、小蜜蜂板画中间,形成环形板书)

  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

  在上述教学中,板贴的位置实质上是教师的板书设计,学生“抢摘”后,仅仅和同学们齐读了一遍,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纯属无效劳动,因为参与活动的孩子不过是随意“抢摘”而已,匆匆忙忙之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的时间?况且“抢摘”后的支配权还不是在教师手里?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坚决杜绝表面上的“自主”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主学习真正有效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要在教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摸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要从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环节,一切为学生的学服务。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学要从学生的“疑”开始。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疑难问题,表明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教学目标存在差距,这就为教学调控提供了条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疑”纳入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之中,并事先将拟定的教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而不是唯教案是从。这是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素质的一个极大考验。教学由“疑”开始,直奔要点,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不在旁枝细节上兜圈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天鹅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以后,我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用自己的身体去破冰是不是唯一的办法?对此我要求学生仔细读读课文,组织一段语言,有条理地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高涨,投入到了紧张的自学活动中。几分钟后,一场唇枪舌剑开始了,有的认为天鹅可以从湖边衔来石头,然后飞到高空,再丢到冰面上;有的认为天鹅可以用自己的体温把冰面化开;有的认为天鹅可以用硬硬的嘴把冰面啄穿……另一方马上进行反驳,认为持这些意见的同学读书不仔细,在当时那么冷的天气下,天鹅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因此老天鹅带头用自己的身体破冰是明志之举。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我也加入到了学生的行列,或激励学生展开讨论,或适时提出问题,或画龙点睛谈谈自己的看法等等。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渠道信息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走入了课文特定的情境。文中老天鹅的感人之举,天鹅群的同心协力,激荡着每一个学生的心。在这节课中,学生获得了思维、表达、读书的训练,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教学目标三位一体,得到了完美的落实,学生的学习体现出了真正的自主。

  其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贯穿始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之一。课堂教学是否做到这样的面向,衡量的标准是看学生个体活动的程度。即每一位学生是否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之中。《小镇的早晨》一课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学”我作了这样的设计:读一读课文,划出描写小镇早晨特点的语句;自读有关语句,完成给定的填空题;试着有感情地朗读一读课文;用一分钟背下有关的段落等练习。学生通过读、思、议、说、背等途径,学得主动,学得投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既积累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心体验,从而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