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以“问”促“学”,“学”“问”结合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0:54:11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初中语文教材也不例外。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出疑问,组织思考,作出解答的手段仍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过提问可以刺激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端。要学得知识,就得思考,面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疑惑。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都比较强,针对初中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疑问,激发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主动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

  通过提问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生的有意注意力还比较差,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比较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尤其是在教读说明文、议论文等较为枯燥的文体课文时。为此,教者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的大脑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从而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一个个的教学目标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通过提问揭示学习重点和难点。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在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请同学读课文,读时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皇帝上当怨谁?’读完后就这一问题发表见解。”这样,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可以减少阅读的盲目性。学生读完后肯定会一一说出怨骗子、怨老大臣、怨内臣、怨皇帝自己等,并说出自己的见解。解决了这个问题,对课文中有关人物的分析也就完成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得到揭示,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基本完成了。

  通过提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除了传授学生以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一包包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些问题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联系过去所学知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然后作出解答。比如,在分析《范进中举》中范进这一人物形象时,可以联系以前所学课文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范进的性格与我们所学的《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有什么相似之处?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采用了什么方法?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学生在既获得新知识,又复习了以前所学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提问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而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创新个性受到严重压抑。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疑,对发展学生的个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写作“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时,我设疑启发:“除了从正面写‘宽容’之外,可否从反面立意?”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开展创新思考,纷纷确立这样一些立意:①宽容≠纵容;②宽容有一定的限度;③一味宽容会导致人走上斜路等。这样,通过设疑,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展示。

  当然,以“问”促“学”,“学”“问”结合,还必须注意课堂提问的适时适度,要紧扣教学目重点、难点,要讲究提问的艺术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