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让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协同发展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0:56:21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个宠大而开放的知识系统,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特点,它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文以述志”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不可偏废,相互统一。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听、说、读、写

  一、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而很多时候,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课、学校德育处及班主任的事,作为一名科任教师,主要任务是将自己的课程教好便行了,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心理,那他什么学科也学不好,相反地,如果学生心态健康,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那学习时会如鱼得水,并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因素:

  1、语文教材的特点决定。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除了“以知教人”,“以理服人”外,还一定要“以情感人”,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作也。”文学大师巴金也说:“我是靠感情动笔的”,而所有的语文教材,都是各作家的名篇荟萃,具有血肉丰满的内容,是情感的载体,所以,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定能深受教育。

  2、语文教学的目标决定。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语言文字学习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精神,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3、教师的主观因素决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情感的因素,而事实上,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是感情丰富,思维敏捷,知识渊博者,他们具有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说服他人有很大优势,所以,让语文教师做学生的心理辅导是具有先决条件的。

  一、 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

  语文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之同时,以渗透、涵泳、熏陶等方式,有机、有序地让心理健康教育也协同发展。

  1、从“听”中悟情。心理学中说:人的认知从器官中获得,而认知会影响着人的心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听”来陶冶心灵,感悟真情。第一,在授课前,教师给学生讲述文本作者的时代背景,并利用多媒体配上图画与音乐,以这种方式来熏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本人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一边在屏幕上展现邱少云在烈火中被烧的情景并配上缓慢的音乐,一边解说:“这就是一级英雄邱少云,他是四川铜梁县人,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平康以南铁原东北的‘391’高地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听着,听着,学生的眼眶湿润了,我知道,在他们的心里已经埋下的爱国的种子。在授课时,我们不能只一味地详尽解说文本事件,我们应该在授课的同时,拓展文本内容,向学生讲授文本相关的教育事件。事实证明,如果你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一些课外故事,学生对听课有更大的兴趣。例如,当讲完《向命运挑战》一文时,可以对学生说:“霍金先生那么热爱生活,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做到呢?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些真实的事件——2004年9月,惠州市一位中学生被老师说了两句,就服毒自杀;11月,天津市一位五年级的女孩因承受不了学习压力而跳楼自杀,……”学生们会听得目瞪口呆,接着老师继续语重心长地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要白来一趟,生活处处有阳光,我们要像霍金先生一样,只要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就能获得成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都会明白了要“珍爱生命”。第二,语文教学,我们一定要布置学生一些“听”的作业,比如,每人设立一本“每天新闻摘要本”,让学生把每天听到的新闻作简要记录,让自己明确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自己的命运是与国家息息相关的,这种“国事关心”可以让学生面向未来,放眼世界,心胸广阔,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从“说”中释情。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内在心事如果被压迫得越久、越多,就越容易发生心理变态。学生也一样,如果在课堂上想说的内心话压得太多,就会变得压抑、苦闷、失望、暴躁、不满等种种不良情绪,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不能达到说话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个大胆说、大胆问、喜说乐说的平台,让他们心中的情尽情倾诉。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回答和质疑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在学生解题的时候,教师绝不能用标准答案来衡量和扼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热情,而应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想象,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春风吹》一课时,老师说:“谁能再说说,春风还吹醒了什么?一生:春风吹醒了小鸟;一生:春风吹来燕子。一生:春风吹醒了农民伯伯。老师问:你为什么这么说?生:因为春天一到,农民伯伯都忙着下田去耕种。老师:你真会观察!听到老师这么一说,这位学生笑着说:老师,今天我太开心了!由此可见,教师的一句表扬语便让学生的心里灿烂起来。第二,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把文本内容引出课堂,引向生活,使它们成为学生“说”心声的话题。比如在教完《桃花心木》一文,我请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想到了什么?通过小组交流,几位发言代表说得十分精彩,其中一位学生说:“我想到了我的爸爸,他出生在四川一个僻远的山区,由于太贫穷,父亲不得不离乡别井,在他17岁时就来到了深圳打工,经过一番拼搏,爸爸现在已经是拥有几家大公司的老板,他常常对我说:“逆境出人才,苦难也是一笔财富,你要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听完他的讲述,同学们都低头沉思起来。学完这节课后,我有的放矢地找到班中两位“问题”学生,一位是经常埋怨自己是外地人,自卑感极强的小杰,我以这节课的内容为话题,以那位学生说的事例为证,告诉他,人的出身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有一颗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心。另一位是本地人,他可谓是在蜜糖罐里长大的太子,平时怕吃苦,有极强的依赖心,我告诉他:做人要像桃花心木一样,要学会自立、自强……我的教育下,他们俩人都很快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自觉改进。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