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11:27   

(1)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预习前,老师布置生读懂这篇课文写的是邱少云,描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照理课文应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可是,课文里为什么不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而写我的内心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同们都能围绕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这样既加深了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用课文中存在的内容跟假设它不存在作比较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的第五自然段,从铁索桥、大渡河、泸定城三个方面描述了泸定桥的险要和夺桥的困难。这部分内容表面看,似和飞夺泸定桥没有联系,其实它从侧面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据此,我们可以引导生提出设想:如果把“为什么泸定桥是天险”这部分删去,直接叙述“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夺下泸定桥”,行不行?在生围绕“行与不行”开展议论,各自发表看法后,还可以引导生提出不写“泸定桥是天险”,有什么不好?

(3)用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和那部分内容比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别了,我爱中国》一文中有三处写到了“别了,我爱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根据这个写作特色,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句话用在三处,它的含义各是什么?最后使用时,‘别了’的后面为什么标上感叹号?”

开拓生质疑的路子,方法种种,可以从抓住课文中的有关内容,问上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可以从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之间展开联系,形成问题。

(三)以生的自主习为基础

“自主习”是指生在明确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习任务的一种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锢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授伊始,先由生个体独立探索,让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生探究问题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

小组合作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习,小组合作习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

如何使自主习取得好的效果,以下几点要注意。

1.明确自主习目标。生质疑的问题在经过师的梳理提炼后,即成为生自主习是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什么”的问题是有生参与决定的,所以他们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习活动。

2.在中高年级,自主习时应多采取默读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思考。

3.要帮助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生自主习时,必须让生动动笔,划下感悟深的句子,并在旁边作简要批注,不明之处也作个记号。这样的自主习才是有效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