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关于语文新课程的一点思考(续)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2:29:47   

一.师的素质要提高应该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基础。

二,研究国,并非盲目地崇古,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的整理与探讨,给予正确地阐述与批评,既给它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又通过深入地把握其丰富内涵,更好地调整其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

三、从事国研究,要注重实证,要敢于扎硬寨,打死仗。

具体的研究内容、方法、步骤如下:

首先谈谈哲。自古言之:哲是统领,文是基础。我们若没有哲的引导,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会陷入一片黑暗和混沌之中,文如果没有哲的支撑,作品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腐朽躯体,言而无文,行而不远。不讲哲的老师永远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名师,没有自己思想的老师永远成不了生心灵的指路明灯。那么就此而言的哲是指哪些方面的东西呢?提起中国的哲,我们大多数人通常马上想起的就是老庄哲,认为那就可以涵盖我国几千年的哲范围。其实不然,老庄哲严格地说只是我国古代哲的一个部分,其实,儒、释、道都从自己的中心思想较完整的阐释了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派别的思想影响后世几乎所有的了解他们的受众。这些对于哲的认识让我们在讲解许多文知识时会变得游刃有余:《论语》中,吾日参省乎己,《离骚》中,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爱国主义,《庄子》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洒脱,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朴素的共产主义,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悲观主义……并且由此我们可以带着生去认识一大批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论衡》的钱充,《马说》的韩愈,近代的冯友兰、夏眄尊、当代的李泽厚等等。再如西方的哲家群像的链接: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俄里彼特斯、苏格拉底、柏拉图、荣格、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布鲁纳……这许多的伟大的思想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光明的同时,还有无穷无尽的快乐。也许,正如牛顿所言,我们都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观察和了解世界,这会让我们更容易些。

其次再回到文典籍的研习,我就谈谈研究感想吧。

扬弃,文研究,切不可忘记"经典"。在选择文作品时,当用时代的视界对古典作品予以恰当地删选。其中总包蕴着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在研习时,我们必须进行删减,取其精华,真正做到修其身,养其性,而非繁文缛节的复古。马克思说:"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只有革旧鼎新,才能永恒发展。扬弃,汲取国之精髓,让我们在新与旧的交汇点上收获"丰富"

感悟,古人说:"不言而自得",讲的实际上就是我国古代文一种重要的理念:"感悟"。进行文的诵读,"感悟"亦是不可忽视的策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感悟,才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才能进入文章的内里,感受、品味,才能获得顿悟与积淀,获得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的经典文籍,无不文质兼美、含义隽永、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清人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诵读、感悟,可以唤醒文,陶冶心灵。

延展,在研习文典籍时不能窥其堂奥,只是觉得在诵读以外,还要根据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辅之以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的熏陶培养,从而增强国底蕴、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体验者。所以文诵读、熏陶才是国研究的核心。

再次,提到了文,我们不得不研究一下文的载体——文字,以及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的科叫文字,它研究文字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文字的类型及其特点,研究文字和社会、文字和语言、文字和书写工具以及印刷技术的关系等等。我们尤其是说专门研究汉语汉字的科,民国以前称为。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地下出土的资料表明它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根据汉字发展情况,汉字可划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秦隶是二者的分水岭。秦隶以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可分为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简帛文、玺印文、货币文。秦隶以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今文字从书体的角度可分为汉隶、楷书、今草、行书。研究文字可以明白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及源泉所在。

然后,对于历史的研习,要注意“以史为鉴”。对于长期以来把中历史课作为副课的对象,我认为史研究在今天更是空前的重要:漠视历史育,于是产生上述国民不知国耻日的现象。反观世界,很多国家都将历史育与民族的兴衰盛亡相结合,以至无处不在、无时不响的历史警钟,始终在他们的国民心中鸣响。且不说美、英、法、俄等国,精心保护所有的战争遗迹,在历史科书和科普、社科读物中不间断地加强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育,单就日本而言,他们对国民历史育的重视程度,已达到了基本国策的高度。最近,日本地方政府不惜代价,不顾别国的严正抗议,再次同意通过歪曲历史的科书,这正是他们重视历史育的突出表现。而我们由于长期以来人为造成历史课边缘化,所产生的后果已不仅仅是青少年不知国耻日的问题了。这些缺少历史育的生,一旦踏上社会,既缺乏世界视野,在艰难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迷失方向,也难以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先进行列;又淡漠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文精神,以至难以塑造自己的人格力量,这一切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东风,从此重视历史育,让历史警钟,尤其是国耻日的警钟,时刻长鸣。

最后,对于"",我觉得应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师的精要讲解与浅易翻译,生对文意的理解与诠释,固然不可或缺,但一定要少之又少。能少讲者不多讲,能不讲者就不讲。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生读好,背会。大可不必担心生食而不化,囫囵吞枣。惟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词耳熟能详。由此内化而成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形般地跟随人的一生。

我们如果思考一下古代先贤的习方式与突出成就就释然了。我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从公元前551年孔老夫子出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500年间,中国能够正规入习的人数,远远没有从1949年到现在入就读的生多。况且我们现在从国内外还习了许多大育家的精典方法。但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子,成为世界级文巨人者几乎是零。这种悲哀不能不令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时代,几乎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屈原等一大批大思想家、哲家、文家、军事家,到帝制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大文家曹雪芹,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那时候还没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没有布鲁姆和布鲁纳,即使有,也因国域之隔而无法习其精妙的方法。但是,我们的先人就用自己最""的方法--朗读与背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大文家、哲家、思想家。这种悖论的出现,是应该引起育界人士足够注意的时候了。

所以,我们的老师,不要担心你的方法与现代育思想不合,不必要去在花样上做文章。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就要让他们去多读、多背。说不定数十年之后,你生中就有了引人瞩目的文大师、国大师。

后记:普及任重道远。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