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关于语文新课程的一点思考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2:29:54   

       

内容提要:文章根据语文新课程的安排及现时代中国育一些实例,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论述了语老师研究国的必要性、方向、目标、内容、措施等,既有理论方法,又侧重实践技巧,尤其是国育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谨以此文给我们语文新课程育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关键词:       文字 

“国”一说,产生于西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研究这个题目太大,我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只能缩小口径,选取了国与当前语文育改革联系较多的特点,说说个人的看法,角度集中,紧紧扣住语文科的本身的特性,靠船下篙。我从下列三个方面谈谈。

为什么研究

首先,是针对一些眼前的现象而言:

现象一呱呱坠地不能读作“guaguazhuidi”,“炙手可热”并不是东西太烫手的意思……在最近一次的复旦大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生队。这一结果让大多数评委大跌眼镜。

现象二 在今年广东省高考中,一万多名考生的古文翻译成绩为零分,许多考生在作文中将“林则徐”误作“林侧徐”或“林则楚”,有关人士发出强烈呼吁:中语文必须重视基本功训练。

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语文没用”。很多生都坦言:现在对英文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大于对母语的习。其实,语文恰恰是所有科的基础。从小里说,语言文字是表达工具;而从大里说,文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前一阵,中国人民大设立国院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如果说,中国人民大设立国院是一种国"精英意识"的话,我们更应意识到,重振国,更应是一种大众行为,更应从语文基础知识、从习母语和热爱母语抓起。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孩子,心灵脆弱,自私偏狭,不懂关爱……小生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中生因为担心考分后进竟杀父弑母,大生为了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就用硫酸泼洒动物,博士生竟因为室友的休息时间与自己冲突同室操戈……这样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发生得太多。育本应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们的人生,而实际上,工业社会“唯己”的经济价值观的耳濡目染使跨世纪的一代在育预期的轨迹上已偏离得太远……

其次,阅读了“人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就有一个想法:语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其前言部分提到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老师在高中语文课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生的语文素养,使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文化素质,为终身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提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育的任务和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针对这些近景和远景目标,这些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应该与国的研究范围是近乎统一的。因此,高中语老师应该研究点“国”,作为平时语文有益的补充。

据权威部门调查,某些校、特别是人民大开始了《国》课程实施一年后,赢来了来自师、生、家长和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师:留给我们自己开发的空间很大。

生:到的不只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如何做人的道理。

家长:从儿时开展“国育,会使孩子从中汲取丰富的人文素养。

专家:不仅是对知识的沿袭,更重要的是对思想的传承。

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早在1981年就这样警示世界: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眸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即儒家的思想精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便提及了国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我们语老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是有研究点国的必要了。

研究什么

老师,首先,是个基础育工作者,其次才是研究者。面对国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我们与传统的国大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范围还是有些区别的。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去领悟国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做到研究口径精准,研究力道十足。

其实,所谓“国”,作为名词古已有之,指的是国家一级的校,然而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则是在20世纪初年形成的,其具体的界定,人们多有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相对于新它指旧,相对于西它指中,引申而言,即今人眼中中国的传统术文化,“国者何?一国所有之也”。我们认为,国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术对以儒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术、文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的核心内涵,是国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中语文师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语文师要研究国,通常是起点较低,但是要求要高,必须有想成为大师的目标去实践,这样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也就要求我们认真仔细的研习国的细节特征。国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一样。我们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冷静地考察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就能够发现:

第一,就形式而言,国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中华文明中的观念文明部分,通过国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第二,就内涵而言,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哲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文化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行为科,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第三,就文化的承继性而言,国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建设新型文明的资源。

至于具体的研究对象,我就以儒家研究作为范例,和各位方家一起探讨一下:

儒家的起源。儒,柔也,术士之称。

儒家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十三经。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陆守仁、王阳明。

儒家的特征。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儒家思想鉴借。如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已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等。

儒家余话。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佛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因此,再兴国,可以说便是重振儒。一般来说,儒既将复兴或是时势所然。

另外,我们在研究国时,还可以把它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还得强调一下,我们语老师研究国的最后都是的研究国在课程中的应用,以及课堂上的法,因此研究国法也应是我们的研究中心之一。

怎么研究

由于《国内容的文化含量较高,又无固定的参考内容与方法,所以,师自我对材的认识与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些已经适应于统编的老师,在《国》课时未必能够从容应对。因此,我有三个原则想在此提醒一下。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