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平衡:生成性课堂的突围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2:52:36   

课堂需要突破,停止了突破,就停止了探索和发展。突破有起点,而无终点。在突破前进的路上,还需要不时地回过头来总结和反思所经历程,有时甚至还要回到原点(目标)上去。回到原点不是简单的回归,更不是倒退,而是在回到原点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象,寻求一种平衡,酝酿新的突破。“极高明而道中庸”从这个意义上说,平衡实质上是对事物本质的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是课堂的深入和突破,是一种高明的境界。

当前,语文课堂尤其是生成性课堂,由于对“生成”本质理解偏颇,引导缺失智慧点化,曾使有些语文课堂步入迷茫甚至迈向极端,正需要寻求和把握平衡。

举一个课堂现象,以此来阐释生成性课堂的平衡。

【课堂现象】

语文第八册《五彩池》片断

师引导生欣赏了一组五彩池的图片,结合课文的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后。有一位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生的议论,执老师深感意外……

随后,师鼓励了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生进行了一番讨论。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很漂亮,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

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游泳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水要清、要干净。

师:对,也就是说要有卫生条件。除此以外你还想到什么呢?

生:爸爸说,不能一个人去游泳。

师:是呀,安全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请同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呢?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看见过石笋,长长的、尖尖的,这样的池里游泳就会有危险,脚容易被刺破的。

生:五彩池根本不能游泳。文中说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这样的池怎么能游泳呢?

生:(不少生都情不自禁地在下面应和)是的!

师:你很会读书,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面对提问的生)现在,你还想去游泳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笑)不想。

师:还敢吗?

生:(生用手摸着头,有点难为情地)不敢了。

【缘由聚焦】

初读这个案例,我颇感新奇,这样的亮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既然萌生了,是有必要好好演绎一番的。可细细一琢磨,问题就出来了:案例中,我们并不否认生在探究和交流中,弄懂了五彩池不能游泳的原因,通过引导也打消了生想游泳的念头,师生都得到了认同和满意。不过,那么美的五彩池,形奇、水秀、环境美,生想游泳也不失是一个真实的想法。然而,事实上如此奇丽的一个自然风景区有人游泳显然不妥,师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的,尝试着通过对话让生深谙其理。可师引导后铭刻在生心中的又是什么呢?不是美的向往,而是畏缩而无奈的回避——五彩池连游泳都不能,还有尖尖的石笋、石钟要刺破脚,这样的五彩池有什么好的?更值得质疑的是师最后的补问,“你还想游泳吗?”“你还敢吗?”从生的回答中也恰好证实了这一点。本来通过要让生充分感受五彩池的美丽,并由此而产生赞叹、向往之情,何缘适得其反?

综观案例,我不禁要问:这是对生成性问题的科建构吗?此类问题是否都如此讨论,才算突出习的主体性呢?人们在寻找原因的时候常会感到扑朔迷离,其实,目标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为起点,我们在课堂行进中,有必要回到原点去寻求平衡,刷新突破。可当生成产生时,老师只想设法否定这种在他看来几乎是荒谬的想法,心中早已遗忘了目标,引导也就找不到一个有效的平衡点,导致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人文情怀失衡,课堂也由此步入迷途。

【策略探讨】

应用哲平衡论认为:宇宙是一个自发、矛盾、有序循环的整体。整体中的矛盾双方都有首先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消灭对方而独立存在。对立面的存在有利亦有弊,事物发展的方向总是趋向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从这一哲观点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课堂生成伴随着预设而产生,有预设必成会有生成,两者相辅相成,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生成对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努力追寻着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

一、放大生成  在插问追索中寻求平衡

我在新近发表的一篇题为《反思生成:让充满智慧的灵光》的文章中阐述道,生成是对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它在课堂里是表现得那么的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当生成产生时,有一条十分重要,即直觉把握生成引导的有效性,眷注目标观照下对生成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引导首先表现为对生成的放大处理,在插问追索中寻求平衡,实现新的突破。

上述案例中,当生突发生成“五彩池能游泳吗?”时,师鼓励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生进行了一番讨论,对这一生成性问题作了放大处理,试图在追问中寻求平衡:现在请同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呢?从预设的起点看,“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个问题与本堂课的目标似乎关系不大,师的追问生发,使得整个与目标相去更远。从师生对话和引导结果也不难发现,生不但没有足够地去品味、涵泳文本语言,而且连最起码的、蕴含文中的人文情怀也从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