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之五——训练和感悟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2:55:23   

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五)

训练和感悟

(312300)浙江省上虞市阳光校郑百苗(0575)2833383

“训练”曾是八十年代的改主流,而新课标只字未提“训练”二字,各种报刊杂志里也未见它的踪影, “训练”一词似乎在一夜之间蒸发了。的确,由于操作层面上的失误,一味地强调技术化的训练,严重脱离了语文习的规律,忽略了生的灵性与悟性,造成了死记硬背、毫无生气的语文局面,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从此回避 “训练”却是十分错误的。其实训练和感悟是有着相通之处的,某种程度上说,“感悟”就是特殊的训练。

1、朗读评价

【课例】

《我们也要当红军》第二自然段,有“传来”“清脆”“奔来”“恳切”等生字词。如果把这些词语一个个拎出来,就割裂了段中词句整体的有机联系,如果把训练和感悟点定在“红军叔叔,请等一等!”这句话的朗读训练上,就可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因为评价生朗读该句的音质,可导向“清脆”和所在语句的阅读理解;评价生朗读的音量,可导出“传来”和所在语句的阅读理解;评价生是否读出喘息感,可引出“奔来”及所在语句的阅读理解。综合评价以上各点,可让生体会到两人要当红军的迫切心情,从而牵动“恳切”及该句的

【评析】

片断以“红军叔叔,请等一等!”这句话的朗读评价为信息焦点,上引下联,左右贯通,深入朗读。每一次评价都发出一种信息波,辐射一个信息点,经若干次辐射、调整,生获取全息,从而,使朗读入景入情,深情并茂,真切地体会两人想当红军的急切心情,把获取知识、体验情感、领悟方法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相关链接〗

【片断】

《再见了,亲人》(于永正):

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很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师读一下。(师范读)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有个逗号,可老师为什么停了那么长时候?

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孙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

师:志愿军说到这里心里很难过。说——

生:说不下去了,所以说到这里停了较长时间。

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才能读好,——请大家把“抢救志愿军伤员”这件事读一读。(生自由读)

【点评】

于老师范读指导,使生与师、作者与文中人物构成联系,让生体会读中停顿所包含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于老师的指导很朴实,没有花样。没有“让你美美地读一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带着这种悲伤好好地读一读,”有的师要求生太苛刻了些,不能读出来的东西也硬要读出来,如“把海底的鱼多读出来,”怎么读,不访示范一下?倘若生真的感悟文中之意、文中之情,这样引导倒也无访,但问题且且是我们许多课虽然生多次读课文,但都是同一层面上的重复,读的感情、读的思维没有向纵深发展,那谈何美美?谈何超越?我们师常常把读当作一种附加,一种表现,课堂下一步不知该如何做的时候,让生用读来弥补,一遍又一遍地,生常常是有气无力,其实读本身就是悟的一种好方法。

2、活化形象

【课例】

《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特级师黄桂林老师抓住“轰动”这一信息焦点,这们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生有的描述大街上“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开,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向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妇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

【点评】

黄老师抓住“轰动”这一信息焦点,让生展开想象,通过写、说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我在这篇课文时,也抓住了“轰动”让生写,交流后,接着引导:当时詹天佑在帝国主久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接受总工程师的任命,当他这种轰动的场面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又会怎么做?由于生对轰动已有具体可感的形象,体会这一问不难,更进一步理解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

〖相关链接〗

【片断】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救护车夫一段中有一句话的含义生很难理解:“只见他将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为了让生真正感悟其中的内涵,在前面我抓住了描写车夫外貌的一个词:“饱经风霜”。问生生:饱经风霜的脸是怎么样的一张脸,你能用语言来描述吗?当生对车夫的形象鲜明以后,内心的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之际,我引导:伯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在为谁而叹?……“为谁叹气”是这一段的信息焦点。“为黄包车夫的悲惨命运而叹;”“为当时黑暗的社会而叹”。我问:他还在为一个人而叹?生面面相嘘,当即有生领悟:他还在为自已而叹气,叹自已的无奈、无用。我顺手推舟点明:正因为无奈,所以更激起了伯父对像车夫一样的劳动人们的同情,对社会的憎恨。

【评析】

比较是确定事物彼此之间异同的思维方法。著名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一是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中,可能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的意义,诱发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