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语文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指导思想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0:31:53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继续提高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开展语文研究性习,促进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成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语文研究性习是在师指导下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习方式。与传统的习活动相比,研究性习更注重生的主体作用,是生自主选题并以此为中心自主活动的习形态。因而,自主选题就成为进行研究性习的基本条件和初始环节。本文着重对语文研究性习选题的指导思想作一简略阐述。

    一、 语文研究性习的选题必须立足于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由于传统育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育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在过程中,师往往包揽一切,生很少承担自己的习责任,生不能充分地参与过程的管理,导致习过程主体的虚无性。这样,势必造成中小生在习上缺乏内在动机的支撑,大多数生的心理动机不是从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或者说他们需要以外部奖励来维持自己对习的兴趣。实质上,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生,离开了生的主动参与,再有技艺的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缺失”已成为我国基础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亟待我们正确认识和进一步解决。

    研究性习非常注重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习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因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在“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的建议,指出“语文应为生创设良好的自主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语文研究性习的过程中,师在指导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生内在的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习主体。这就要求广大语文师积极进行主体性育,在指导生进行语文研究性习的最初阶段,即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要把培养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语文研究性习的选题应有效发挥师的指导作用。

    在研究性习的过程中,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可以这样说,自主习是研究性习的灵魂。一旦失去了生的“自主”,研究性习便成为一句空话,师不可越俎代庖。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一些课题的具体指导过程中,害怕重蹈传统习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生的自主研究。但是布鲁纳认为,过程就是在师的引导下生发现的过程。改变了习方式,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师的指导作用。开展语文研究性习,如果完全靠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况且没有师及时有效的指导,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

    另外,语文研究性习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语文习方法的研究,这里就存在一个习梯度的问题,而同时生的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演进的过程。这就要求生有一个从半独立研究过渡到独立研究,从对简单的单一问题的研究过渡到复杂问题的研究的过程,这就更加需要师把握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帮助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

    三、语文研究性习的选题必须落实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生成。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而研究性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