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引导学生更真更实地“自主学习”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3 15:22:19   


引导学生更真更实地“自主学习” 

著名学者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语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全方位引导学生,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 

一、抓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自主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寻找从兴趣、习惯、方法等诸多因素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教学古诗《赠汪伦》时,我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唐朝的时候,在安徽泾南县有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桃花潭,在这里隐居着一个有才学却又不愿做官的知识分子。他对唐代诗人李白非常钦佩,想请李白来桃花潭做客,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他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知道李白性格豪爽,就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信上故意说:“听说你喜欢游山玩水,我们这地方有十里桃花;您爱好饮酒,我们这地方有万家酒店。”李白去后一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个很有才学的人就说:“我说的桃花,是潭水的名字,至于万家酒店是酒店的老板姓万。”李白知道受“骗”了,不觉大笑起来,于是两人就像老朋友一样相处了一段时间。临别时,李白十分感动,就写了一首诗。同学们,你们想学习这首诗吗?”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一下子浓了起来,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能自主地去学习了。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在不同时机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一旦有了新的兴趣,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阅读习惯包括认真的习惯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如一位教师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学生对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十分陌生,为了让学生能走近那个时代,教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从电脑“网页”上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不仅使课上得成功,而且也让学生走进了那八年抗战的时代,真正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比光是老师对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效果肯定要好得多。像这样,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文大有帮助,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便能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汲取知识。 

3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仅拿“理解词语”来说吧,就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式、找近义词或找反义词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便能形成能力,去自主地学习。像五年级进行“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教学生先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再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最后连续段意,就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再想想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最后组成一段话。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无论何时阅读,都不待教师教,就能自主去学,真正“会学”。 

二、讲究策略,训练学生学习自主 

学生“自主”的功能在于他的主动性,这是称得上自主的真正标志。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的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1 、学习内容--让学生自选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而主体性地确立,离开了自主选择就难以成为可能。因此,小语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体现。如《桂林山水》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反复吟读中,读出韵味,读出为什么喜欢。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由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 

2 、学习疑问--让学生自辩 

古人曰:“学贵有疑。”而疑问,该由谁来解答呢?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争辩,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如教学《说茶》一课时,当学生在交流“饮茶还能增进人们的友谊”这个知识点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中南海肯定有西湖龙井茶。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五次不远千里请国际友人来杭州梅家坞品尝西湖龙井茶呢?他身为国家总理,日理万机,这样做,不是浪费时间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顿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发言。“因为这里是西湖龙井产地,所以,来这里能喝到最新鲜的龙井茶”。“课文说,西湖龙井茶要用虎跑泉水冲泡,而梅家坞离杭州虎跑泉水非常近。这样泡出来的茶就更加清水绿叶,回味甘甜了。”“周恩来总理请国际友人来名茶产地,既可以品尝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之珍品,还可以欣赏那茶园的风光,真是一举两得,所以周总理并不在浪费时间。”……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奇迹。由此可见,课堂上疑问让学生多争辩,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也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