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语文,因激情而美丽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26:17   

语文教学要不要有激情?长久以来,语文教育界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人提倡,有人反对,也有人既不提倡也不反对。提倡者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语言文字的习得,思想性情的陶冶,都有赖于心与心的撞击、情与情的交流,语文教学缺少激情,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对者认为,语文教学和任何别的学科教学一样,都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理性活动,认真和投入是必需的,但激情燃烧只会烧乱课堂,烧坏头脑;也有人认为,教学风格因人而异,或严谨内敛,或灵动张扬,只要形成特色,恰到好处,都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激情的有无、多少,不宜一概而论、强求划一。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乎谁都有理。笔者之所以重提这一颇具争议的话题,一是有感于自身的经历体会,再就是受到当今语文教学改革新形势的鼓舞。

激情课堂

    笔者读大学中文系时,印象最深的老师是一位教“《红楼梦》研究”选修课的吴老先生。记忆中,老先生授课从不带教材讲义之类的东西,整部《红楼梦》的人物、情节,各个时期各家各派的论争、观点,老先生全都烂熟于心。上起课来,老先生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讲到高兴时,则手舞之、足蹈之,全然不像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讲到悲伤处,声音发颤,眼中含泪,100多人的教室鸦雀无声,所有男生女生都为之动容。老先生的课堂和别人的课堂大不一样,他的课堂像会场、像剧场、像赛马场、像布道场,说到底最像磁场,只要是他的课,我们就好像注射了兴奋剂一样。那时候,我一边在心里感叹:一辈子能碰上一个这样的老师足矣!一边在心里暗暗立志:毕业后也要当一个这样的老师!

    初为人师,第一次布置学生写作文,命题为《我的童年》。有一个学生的作文,让我既感到震惊又感到兴奋——为她童年的不幸与苦难而震惊,为她敏锐的生活感悟力和细腻的语言表现力而兴奋。震惊与兴奋之中,我在她的作文后面动情地写道:“好!很好!情感真挚,笔触细腻,文辞雅丽,意蕴绵远。苦难不是人生,但人生有了苦难我们一定要坚决勇敢地去面对,只有历经苦难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哲人说:‘苦难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催化剂。’诗人说:‘忧郁的日子须要镇静,相信吧,那美好的日子即将来临。’祝你早日走出阴影,谈笑迎接明天。”震惊和兴奋之余,我又禁不住把这篇佳作推荐给了我的师傅——一个负责对我进行“传帮带”的语文老教师去分享。老前辈看完作文之后,沉思良久,开口说话了:“学生的作文是写得不错,很动情,很感人。你下的评语却有些欠斟酌。作文评语也是一门学问,要寻找规律,要讲究规范,要把握分寸,不可随意发挥、即兴感慨。初为人师,切记不要被学生牵着感情的鼻子走,要学会控制情绪,必要时甚至要掩饰真情……”老前辈耳提面命、语重心长,我唯唯诺诺、点头不迭。点完头后,心里却犯了迷糊:老前辈的话似乎句句在理,认真一琢磨,却又不得要领——难道“为人师”就得泯灭个性、拒绝真情吗?

    后来,我一次又一次地上转正课、汇报课、比武课、教改课,同事、领导、专家们在评我的课时,每一次气氛都很热烈,意见也常常对立。欣赏我的课的人说我上课激情澎湃、气象开阔、灵动不拘、妙趣天成,“初步形成了一种富含生命活力和人文亲和力的教学风格”;而更多的老一辈语文人则批评我上课没有章法,枝蔓太多,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年轻教师上课有激情,这是好事。但这种激情必须是内在的、含蓄的、有节制的,绝不能滥情,不能煽情,不能轻浮,更不能张狂……”措辞之尖锐,令我汗不敢出。所幸的是,在我成长之初,我遇上了一个宽容、民主的好校长,他总是用他那特有的微笑和眼神来包容我的不足,鼓励我继续努力奋进。

    诗歌是我钟爱的一种文学样式,上诗歌赏析课,我特别兴奋,特别有激情,路子也特别多。有一次,听一位颇有名气的语文教师上公开课,选讲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满怀虔诚前往观摩取经,听完课后却颇感失望。该教师先播放了《再别康桥》的朗诵磁带,然后简略介绍作者和本诗的写作背景,由此带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怀主旨,接着分析诗歌的语言节律,最后要学生默诵诗歌,抽查学生背诵。表面看来,整堂课节奏流畅,气氛热烈,要素齐备,无可挑剔。但跳出课堂冷静评判,看得出师生都缺乏激情,教师、学生、作品三者之间没有产生和谐共振,学生虽然会背诵“轻轻的我走了”,却好似“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没有人真正感动,更没有人进入到现代诗歌浓情抒怀的精神内核。鉴于此,我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朗诵诗歌时,我没有用现成的录音磁带,而是自己深情地背诵,不是背诵一遍,而是背诵了三遍。其实,说背诵还有些不确切,应该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因为我对这首诗太熟悉、太热爱了。拉罗什富科曾说过:“具有激情的最笨讷的人,也要比没有激情的最雄辩的人更能说服人。”我的朗诵水平虽然不高,但我确信,我饱含情感的现场吟诵一定比录音磁带更能打动我的学生。朗诵之后,我用了差不多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演绎了徐志摩与林徽音、陆小曼的恋情。最后,我说:“人们都说《再别康桥》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我看他表达的其实是对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一种心痛。”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的眼中也正噙满了动情的泪水。课后调查,有80%的学生在周记里记下了这节课,并且对“林情徐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更为可喜的是,不少学生还把徐志摩的诗集和有关徐志摩的评论都找来读了。

    我带着激情,走进生活的海洋;我带着激情,走进学生的课堂。激情教学,是我一生执著的追求。

爱一切高尚的东西

    有人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激情迷失的时代。激情燃烧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热血丹心的一代已烟消云散。人们迷失了真理,迷失了信仰,迷失了正义,甚至迷失了爱情。君不见,校园里,有多少年轻的学子,小小年纪,便少年老成,要么满脸沧桑,要么满脸冰霜,在他们身上,已看不到生命的激情,似乎也唤不起年轻的冲动。也有人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激情迷乱的时代,人们不是缺失激情,而是找不到释放激情更文明、更理智、更人性的途径。自从人性的坚冰被打破之后,恰如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人性中善的恶的、美的丑的都放飞出来了,人们高举“人性解放”的大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