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回归生活 追求真实 着眼发展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0:23:5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新观念的数学教学告诉人们,人人都必须学有用的数学,数学不应再是演算纸上的智力游戏,她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存在于生活事实之中。鉴于此,我们应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到真实的数学,获得真正的发展。

  一、课前,引导学生了解实际,感受数学存在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生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课堂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生活的事或物中抽象出来的,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课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教学 “位置”一课时,课前我为学生设计了“到电影院找座位”的学习材料。活动一:研究电影票。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电影票,找出电影票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活动二:实地考察。走进电影院,认一认单、双门,亲身感受一下电影院座位的编排,找一找自己电影票所指定的位置。实践证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准备,在教学“位置”时,笔者才能教得游刃有余,学者也学得纵容实在。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学生引导到现实世界中去发现、寻找数学的“源头”、“真象”,领悟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学生不仅知道了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探究的品质和素养,这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二、课中,带领学生研究实际,丰富数学认识

  1、结合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集体研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讲到:“教师走进教室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生活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面,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学生每天面对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把枯燥的数学课与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合力,它能一下子把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拉近,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如:《元角分》一课中。教学伊始,我问到:“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叩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喷薄而出。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历历重现。他们和爸爸妈妈上街购物时见过人民币;买文具时,用过人民币;在接受压岁钱时,得到过人民币,这些对人民币的初步体验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通过具有生活化的导入,置学生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淡化了教育痕迹,打通了书本世界和日常生活的隔阂。

  2、创设事实背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创建一个数学问题探究的实习场,使学生在这个实习场中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如在教学 “多少比较”这部分内容时,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3个小学生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的次数。我想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死板,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决定让三个小学生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再根据跳的次数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实背景之中,变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不仅活化了教材内容,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使学生真切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探究欲望。

  “我知道我不能将任何问题都教给学生,我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促使他学习的环境。”(罗杰斯语)这些真实的事件和问题恰如一个个“锚”,把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3、精设活动情境,发展学生的数学头脑

  数学中的概念课一般比较难教,如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并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明确这些抽象的概念。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空间观念,教师为学生提供1分硬币、学生非常喜欢的“王牌”卡片和一些扑克牌等实物,让学生在这些实物中找出1毫米的实际长度。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找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说:“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王牌’卡片的厚度是1毫米。”有的说:“1分硬币上表示的年份的小数字的长度是1毫米、扑克牌中‘4’一横出头部分的长度是1毫米。”你看学生观察得多仔细啊!有的说:“我发现了三张扑克牌叠在一起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借助实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创新“火花”得到了迸发。

  三、课后,安排学生用于实际,体验数学价值

  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的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