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0:26:50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先想,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严谨更灵活,从而使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教学的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过程。

  下面谈谈我在冀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做法。

  一、 教师语言要规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在备课时,我总注意备教师的数学语言,做到准确、精炼,思路清楚,叙述有条不紊。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所提的每个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学第10页“算一算”时,我出示情景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像这类应用题我都是先请学生审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目的是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一年级的学生还比较小,说时语言不完整,这时我就引导他们用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他们自己试着动手摆花片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做法。这样引导,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二、 学生不但计算正确,而且能说清算理。

  在做计算题或应用题时,许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一问为什么就说不清道理。如计算“12-5=?”时,有不少学生算出得数是7,但要他说出算理时,却说不出来。我便引导学生按课本所提示的两种思路去想:①因为5+7=12,所以12-5=7。并按照这个思路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②从10中去掉5,还剩5,5再加2便是7。经过这样多次练习,学生会用语言口述思维过程,说清算理。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口述解题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清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84页的应用题:小强有46张画片,送给小红4张,还有多少张?训练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1)先说题意:“已知小强有46张画片,送给小红4张,”问题是“还有多少张?”(2)分析题意:要求还有多少张,就是从46里去掉4,用减法计算,列式是:46-4=(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了计算方法,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合理解题意的程度。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 操作中,注意把动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新课程背景下的冀教版教材,不仅重视教师使用学具,还强调学生使用学具,加强了启发性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操作,并注重在操作的过程中是思维与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当学生做“34-8”这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式题时,我让每个学生拿出34根小棒,问:“怎样去掉8根?”有的学生边摆边说:“我从34里拿出14,14减8得6,20再加6得26。”有的同学则说:“我从34里拿出10,10减8得2,24再加2得26。”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表达思考过程和结果,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向上,思维活跃,使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