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让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小议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5-29 03:01:07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工作。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深入探究该如何发觉他们的思维潜能,以及如何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一、如何发掘创新思维的潜能

1.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思维。

首先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如低年级学了表内乘法后,在计算:“8+8+8+4”,出现了如下多种算法。

(1)8+8+8+4=16+8+4

(2)8+8+8+4=8×3+4

(3)8+8+8+4=8×4-4

(4)8+8+8+4=4×7(或7×4)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思想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芽。

其次,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不仅要留意学生解题的正误,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适时以精妙之评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

2.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要发掘创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商不变的性质”一课,就有不少教法。或跳过许多算式,直接出示性质,或向学生出示一组算式,请学生观察总结。那么,怎样做才能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首先,我设计了“悬念”,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情境中来。先出两道商是“2”的口算,再请学生编商是“2”的口算,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研究,接着讨论:怎样编商总是“2”,有什么诀窍?这样,既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又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动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了这一性质。这样教,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合作研究,会让学生一生受益。

3.把握时机,发掘创新思维。

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程,主动探索、分析新知识的组成要素。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启迪学生用语言概括出新概念,对建立起的新表象及组成的要素进行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进而进行内化,达到知识间的守恒。

发掘出创新思维的潜能,随后的工作就是如何激活,真正拿到叩开学生数学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二、怎样激活创新思维,让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

1.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在黑板上写出“3、30、300”三个数,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对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有兴趣:“300总比30和3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陷入沉思。通过认真思考,有的说:“3元=30角=300分”,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我又深入一步问到:“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将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议论开了,都争先恐后地说:“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最后我接着问:“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简单的三个数,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2.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一改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由学生报出几个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看谁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才计算出一两题时,我已判断完毕。学生在“失败”、“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初步得出结论后,我又围绕其中“最简分数”这一学生容易忽视的前提条件,再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们判断几个非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照前面结论判断出现了失误,又促使学生去思考失误的原因,从而完善了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3.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纸片,一把剪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剪拼。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小声议论:“好象等于180度。”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有的说:“我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和自豪。这一过程,学生学的不仅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且在动手操作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