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当前数学课改中的一些问题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1 04:31:24   

摘要:“三维”数育目标应当具体化,还是提“双基”、数能力、理性精神更能体现数科的特点;数课程不能以人人会作为设置理念,应当保持高标准;中生有能力在一个相对连贯的系统中习中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不应人为地设置“螺旋”;数的逻辑性很强,模块化方式设置数课程不利于课程内容的组织,可能削弱知识的系统性,数课程“结构创新”要非常慎重;数中,联系生生活实际、情境化、组织生活动、数应用等都应以促使生理解数本质为基本原则;我国数课程材中,繁、难、偏、旧已基本不存在,生负担主要是引起的,因此师专业化问题比课程改革更重要;加强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等是改进数方式的关键。

一、关于课程目标

育目标,以往的“大纲”是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几个方面作出规定,现在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规定。两者比较来看,“课程标准”提得比较中性,数科的目标可以这样提,其他科的目标也可以这样提;“大纲”更加注重从数科特点出发,具体反映数生发展中所具有的、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数的指导性更强,更有利于师在实践中把握,操作性也更好些。

另外还应注意到,“三维目标”的科性值得探讨。当代认知心理认为,“方法”也是知识,把“方法”从知识中独立出来缺乏科依据。重视“过程”是对的,但把它与“方法”并列在一起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有失偏颇。实际上,“过程”应当指达到数育目标的过程,例如,生掌握“双基”的过程,数能力形成的过程,等等。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二是生的思维过程。重视“过程”,对师而言,就是要根据生的思维规律,通过“再创造”来“再现”知识的原发现过程,即按照知识的原发展线索,复现知识的探究过程: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扩展过程;值得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的提出过程;数概念、公式、定理等的归纳、概括和证明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的猜想、尝试和形成过程;等等。对生而言,则要加强对数概念和原理(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概括过程。一般来说,生的思维总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个别到一般,从片面到全面,其中,类比、联想、特殊化、推广等是主要的逻辑思考方式。所以,数中,应当根据生的数思维规律,通过丰富的、具有典型性的素材,引导生进行充分的类比、联想、特殊化和推广等思维活动,经历概念的归纳和概括过程。

从思维发展心理的观点看,“过程”的核心是“让生经历数概念的概括过程”。因为“概括是在思想上将许多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经分离出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概括的过程,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也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数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概括过程,应用数知识解决问题也是一个概括过程。生从认识具体数事例的感知和表象上升到对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主要通过抽象与概括来实现。没有概括,生就不能掌握和运用知识;没有概括,生就不可能形成概念,从而由概念所引申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就不可能被生掌握;没有概括,生的认知结构就无法形成。因此,概括水平成为衡量生思维发展水平高低的等级指标,思维能力通过概括能力的提高而得到显现。

另外,作为课程目标,应当有客观的、可以界定的评价标准。由于“过程”可以因人而异,不同人的“过程”肯定不同,“过程”的优劣没有客观标准,是否达标就很难把握。把“过程”纳入到目标范畴,会造成评价中的相对主义,这也是一段时间以来流行“只要经历了过程,形成对知识的体验就可以,落实下来一点什么不重要,到多少知识不重要”的主要原因。

二、数课程内容──保持高标准还是降低标准

一段时间以来,“大众数”的口号在世界上被广泛宣传,而且被用来指导数课程改革。因为讲平等,要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习数,因此降低数课程内容难度成为世界改革的潮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发现为了使数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而简单地降低内容难度,不但没有提高大众的数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